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2014年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意见


 

  目前,“立春”已至,西南地区冬小麦进入拔节期,其他地区冬小麦正处于越冬期,即将进入返青期。总体看,主产区冬小麦苗情长势是近几年较好的一年,一类苗比例增加,群体比较充足;土壤墒情总体较好,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西南麦区近期出现多次降雨过程,底墒表墒较足。但冬季气温持续偏高,部分播期偏早、播量偏大的麦田出现旺长趋势;黄淮冬麦区、北部冬麦区和西北麦区降水偏少,部分地区旱象抬头,不利于小麦返青;小麦条锈病核心越夏区菌源基数大,有偏重发生可能。针对今年小麦长势特点,春季田间管理的技术路线是:抗旱保苗,控旺保稳,促弱转壮,抗寒防冻,因地因苗制宜,加强分类指导,科学运筹肥水,加快转化升级,促苗早发稳长,构建合理群体,防控病虫草害,奠定丰收基础。

  一、黄淮和北部冬麦区春季田间管理技术

  黄淮和北部冬麦区苗情总体较好,但麦播基础差异大,苗情类型复杂,部分地区旱象抬头,不利于小麦返青和抗冻。要抗旱保苗,抗寒防冻,合理运筹水肥,控旺苗稳长保蘖增穗,促弱苗转化升级,构建合理群体,促穗足粒多争粒重。

  (一)浇水保苗,抗旱防冻。对受旱麦田,早春土壤解冻后及时补灌,抗旱保苗,浇水过后及时划锄,破除板结,进一步改善土壤墒情,防止或减轻冻害威胁。

  (二)镇压划锄,提墒保墒。镇压和划锄结合进行,先压后锄,促进土壤上松下实,提墒保墒增温。对秋种时整地粗放、坷垃多和没有水浇条件的麦田,早春土壤化冻后及时镇压,沉实土壤,弥合裂缝,减少水分蒸发,促进根系生长。早春小麦返青后对旺苗镇压,也是控旺转壮的有效措施。

  (三)促控结合,肥水运筹。对于水浇麦田,三类苗以促为主。春季追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在返青期5厘米地温稳定5℃以上时追肥浇水,亩施尿素8-10公斤和适量的磷酸二铵;第二次在拔节期进行,亩施尿素5-7公斤,提高成穗率,促进小花发育,增加穗粒数;对叶色和生长正常的晚播弱苗麦田,要控制早春浇水,以免降低地温和土壤透气性而影响麦苗生长。二类苗促控结合。地力水平一般,亩茎数60万-70万的二类麦田,在小麦起身初期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0-15公斤;地力水平较高,亩茎数70万-80万的二类麦田,在小麦起身中期追肥浇水。一类苗控促结合。起身期喷施壮丰安等调节剂,缩短基部节间,控制植株旺长,防止生育后期倒伏。拔节期追肥浇水,亩追尿素13-15公斤。旺长苗以控为主。对无脱肥现象的,应早春镇压蹲苗,避免过多春季分蘖发生,在拔节期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对有脱肥现象的,在起身期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

  (四)镇压提墒,趁雨追肥。对于没有水浇条件的旱地麦,要将镇压提墒作为春季麦田管理的重点措施,提高小麦抗旱能力。早春土壤返浆或下雨后,用化肥耧施入氮肥,一般亩施尿素10公斤左右。对底肥没施磷肥的配施磷酸二铵。

  (五)防控病虫,化学除草。要做好纹枯病、全蚀病、麦蜘蛛、吸浆虫等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指导农民科学选药、安全用药,早防早治,统防统治。对于冬前没有进行化学除草的麦田,在春季日均温稳定通过6℃以后,选择晴好天气,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根据田间杂草种类,选择对路除草剂,及时进行化除,并严格按照使用浓度、适宜时期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以免发生药害。

  (六)预防冻害,及时补救。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降温之前及时灌水,改善土壤墒情,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减小地面温度变幅,防御早春冻害。

  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春季田间管理技术

  长江中下游地区苗情长势总体较好,土壤墒情较足。重点抓好施好拔节肥,清沟理墒,防止渍害,预防“倒春寒”,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一)施壮蘖肥,促弱转壮。对亩茎蘖数小于30万的麦田,在2月份亩施10-15公斤三元(NPK各15%)高效复合肥,对苗情过弱的稻茬麦加施5公斤尿素,促进弱苗转壮,提高分蘖发生与成穗率。对于群体正常麦田,应控制早春施肥。墒情较差的麦田,应在返青期追肥浇水,抗旱促苗壮。

  (二)施拔节肥,壮秆大穗。对群体茎蘖数适宜的一、二类苗麦田,在叶色正常褪淡,植株基部第一节间接近定长时追施拔节肥,一般亩施尿素和三元复合肥各7-10公斤。对群体过大,叶色未正常褪淡的麦田,适当推迟施用拔节肥,以防止倒伏。对群体过小、穗数不足的三类苗和脱肥变黄严重麦田,可适当提早施用拔节肥。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小麦 尿素 镇压 群体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