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人地分离 农民出路何在?


  “三农”学者贺雪峰和他带领的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学者和学生常年在中国各地农村驻点调查。他痛心于中国许多就农村问题发言的专家学者、媒体人和决策制定者缺乏对中国农村真实情况的把握,喜欢凭借一些概念化的语言来认知农村,或者囿于部门利益,急于由政府推动一些看似美好的概念。他自称“小农立场”,许多观点往往与主流有异,却因为接近真实社会,颇值得思考。

  在中央启动以“农业现代化”为主要施政着力点的本轮农村政策之时,《南风窗》记者就相关问题对他进行了深度访谈。

  中国农业不成功吗?

  《南风窗》:本届政府提出了包括“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在内的“四化同步”的施政纲要。一个重要说法是,中国目前带有兼业性质的半工半农方式经营的农业生产效率低下,耕地抛荒多,不仅是农民收入无法提高的重要原因,并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的粮食安全,到了必须用规模化经营的“现代农业”来提高效率的阶段。

  贺雪峰:有人以当前农村出现季节性抛荒来证明,中国农村无人种田,谁来养活中国将是大问题,实际上,当前中国耕地生产农产品的能力相当强。我们在农村调研,的确发现普遍出现季节性抛荒,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却仍然实现了粮食“十连增”。这意味着,如果粮价上涨,农民可以很快提高复种指数,即从种植一季到种两季甚至三季,生产出更多粮食。这种巨大的粮食生产潜力意味着中国的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抛荒是因为劳动力价格上涨,提高复种指数所需劳动力成本增加,无利可图。

  当前国内许多经济农作物价格的暴涨暴跌,说明农产品供给总体是过剩的。如果总体短缺,农产品的市场供给不应该是暴涨暴跌,而是不断上涨。

  的确有些农村已经十室九空,90%农民都离开村庄,只剩下少数老人留守,以中国之大,有少数这样的村庄也很正常。这样的村庄往往是人地关系十分紧张、土地贫瘠的高寒山区,本来就不适合种粮,是应该退耕还林的宜林地区。不能以此来概括中国的主流农业社区。

  中国还有近7亿留村农民,所有肥沃的耕地都被精心耕种着。在还有7亿留村农民的情况下,如何保障农民获取农业收入与农业就业,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保留进城失败农民的退路才应该是政策的主要施力点。惊诧于“谁来种田”,真是非常的幽默啊。

  30年来,中国农产品供给可谓物美价廉、品种繁多,极大地满足了全国人民对农产品的需求,这个过程中,除了最近几年,国家以前几乎没有给农民补贴,反而向农民收钱,中国粮食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中国以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这样的农业还不成功?有人说,中国农业的以上成功是以数以亿计的劳动力从事农业获得的,但是反过来看,既然城市不可能在短期内让9亿农民进城安居,9亿农民中的中老年农民在城市缺少就业机会,农民就需要有来自农业的收入和农业就业。也就是说,农业不仅提供了廉价农产品,而且为留村的近7亿农民提供了农业收入和就业机会,为进城失败农民提供了返回村庄的退路,这样的农业还不成功?

  尊重中农+老年农业

  《南风窗》:最近几年,政府一直推动包括家庭农场在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2013年的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

  贺雪峰:从这种表述看,规模经营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而不是当前2.1亿户小农,将受政策鼓励和被扶持。“推进”的含义就是要通过国家政策乃至资金支持,改变当前小农经营占绝对主导的农业经营格局。

  这四种模式中,家庭经营并不仅指当前2.1亿户小农的经营,而是包括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在内的以家庭劳动力为主的所有农业经营方式。

  当前农业中仍然保留集体经营方式的已极为罕见,将来也很难成为农业经营方式中有地位的方式。合作经营是过去几年国家大力鼓励推进的经营方式,从目前情况来看,虽然农业合作经营数量已经极大,但真正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合作社数量极少,更多是资本或个人打着合作社的幌子套取国家补助资金。

  过去政策文件中提“公司+农户”,提农业龙头企业,其中的核心都是企业经营。不过,一般都只是涉及产前、产后环节,比较少涉及产中环节。现在讲企业经营,应该是指企业直接到农村经营种养业,工商资本在农业中的位置被强化了。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耕地 粮食 农业现代化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