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基地建设一直是“菜篮子”工程的重要内容。多年来,各地出台多种优惠政策,支持“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各级农业部门积极组织发展“菜篮子”产品生产,持续增强“菜篮子”供给保障能力。
12月10日,武汉东西湖区东山农场里一眼望不到边的钢架大棚在冬日的阳光下反着白光,这是武汉市政府2013年“十件实事”之一――新增7万亩设施蔬菜基地的一部分。为此,市级财政总计投入资金9.25亿元。
抓好“菜篮子”,关键在于建好“菜园子”,基地建设是基础。“菜篮子”工程自实施之日起,各地就不断出台优惠政策扶持基地建设。进入新世纪特别是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实施以来,农业部进一步加大“菜篮子”基地建设力度,已在各主产区和大中城市郊区支持创建了7000余个园艺作物标准园和畜禽水产品标准化养殖示范场。
各地也不断加大基地建设投入力度。北京市级财政近5年已投入约30亿元发展设施农业15万亩。上海市在“十一五”期间,共投入30.3亿元,新建设施菜田近21万亩。武汉市自2000年起每年新增高效作物种植面积5万亩,新(改、扩)建标准化鱼池2.5万亩……
各级农业部门不断加强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为提升“菜篮子”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提供支撑。农业部着力推进“菜篮子”产品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近3年来累计建设近600个园艺产品集约化育苗场和畜禽水产原良种场。加大对蔬菜等“菜篮子”产品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自2007年实施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以来,支持设立蔬菜育种、栽培等14个专项,中央财政资金投入累计超过2.7亿元。
“这些年最大的变化就是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自1983年大学毕业就从事畜牧工作的北京市农业局畜牧处处长梅克义这样感慨。他说,上世纪80年代,北京最大的猪场仅存栏200头母猪,猪舍条件差,制约了冬季母猪产仔。现在存栏2000头母猪的现代化猪场很常见,母猪一年四季都能生产,年均产仔猪15头以上。由于品种优化、养殖水平提高,生猪料肉比从5∶1提高到3.5∶1。
新品种、新技术的引入也使北京的蔬菜、水产品生产大为改观。小汤山蔬菜基地的洁净智能化育苗工厂运用气吸播种技术将人工减至1/20,智能催芽技术将萌芽时间缩短到48小时,7000平方米的温室年可满足5万亩以上育苗需求。顺义区南彩镇的马建辉养殖场使用太阳能温室养鱼,约30亩水面,年产商品鱼6000多吨,“相当于一个密云水库6年的捕捞量”。
为适应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需要,农业部还积极推动“菜篮子”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2002年以来,农业部先后组织实施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积极引导肉、蛋、奶蔬、水产品、蔬菜、水果、茶叶等“菜篮子”产品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支持建立了一大批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菜篮子”生产基地。
海南省近年来实施农业部“菜篮子”产品生产项目、国家冬季瓜菜基地建设项目,显著提升了综合生产能力。据统计,该省2012年瓜菜种植面积达393.61万亩,相当于1988年的6倍;其中,北运冬季瓜菜面积300.4万亩。
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多数“菜篮子”产品人均占有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从根本上解决了副食品供应长期紧缺的问题。到2012年底,我国蔬果茶、肉蛋、水产品产量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菜篮子”产品生产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布局更加合理,花色品种更加多样,区域间、季节间的生产波动进一步缩小,均衡供给能力大幅提升。
(三)
“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日益受到重视,各级农业部门依法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促进了“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稳步提升。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菜篮子”产品数量的日益充足,其质量安全被摆上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新世纪以来,农业部深入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相关配套法规出台,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会同多部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3-12-24/62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