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利用好国家赋予农民土改红利 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生产、生活状况,达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的目标,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至关重要。

  要使一家一户分散住居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达到现代化标准,解决水、电、路、汽等问题,社会投入成本及其巨大。特别是在丘陵、山区,不仅一次性投资大,而且以后维护费用也很高。

  保持18亿亩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绝大部分农民都要从事粮食生产。但是,分散的、一家一户农民生产粮食的收入,是不可能达到小康社会目标的。我国有2.6亿农户,户均耕地不到7.5亩,即使按照粮食主产区的收益,每亩粮食收入1000元计算,平均每户农民收益仅有7500元。在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物价水平之下,到2020年也不过达到10000元左右。因此,靠种粮致富是不可能的。

  在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农民工”已经达到2.5亿人之多,而且每年还在以1000万人的速度在增加。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和妇女,很难适应繁重的体力劳动。大规模流转土地,运用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粮食的时代到来了。未来如果全国农户户均耕地规模达50亩,全国有3600万农户就够了;如果户均规模到100亩,则只需要1800万农户,那么剩下的2亿左右农户,就为工业化发展提供更多的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之后,70%以上不会回到农村。农村的“空心户”、“空心村”越来越多。大量住宅闲置、耕地撂荒等问题十分突出。

  “农村人口向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已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发展的大趋势。只有大力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才能够使农民既得到土地流转收入、宅基地等财产性收入,也可以得到务工等收入,才有可能发家致富。

  建设农村新型社区,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当前我们试点建设农村新型社区,主要的资金来源是争取整合国家的项目资金、地方财政投入、给予迁村腾地少量的经济补偿。对于一个县(市)来说,集中财力建设一个新型农村社区勉强可行。但是,对于广大的农村来讲,仅有这些有限的资金是远远不够的。据测算,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300户左右需要资金1亿元以上,500户需要资金2亿元以上,1000户需要资金3亿元以上。

  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亟需资金保障。在此紧要关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赋予了农民土改的红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要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目前在农民的整体收入中,来自财产权利的收入不足3%,这和农民拥有的巨量财产是不相适应的。全国2.46亿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其中近2亿亩为宅基地,0.5亿亩左右为经营性建设用地。这个巨大的土地资产,将给农民带来巨额的财产性收入。

  《决定》规定“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

  过去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既不能抵押,也难以进入市场进行交易。而城市土地没有多少限制而身价百倍,同权不同利现象严重。《决定》的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将“身价急增”。几十万亿元就装进农民口袋里了,城乡收入差距很快就就缩小了,中国就可以走出中等收入的区间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了。

  截至2011年上半年,全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面积达2.07亿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6.2%。以此计算,截至2011年上半年全国承包耕地面积为12.77亿亩。目前国内部分试点地区每亩耕地一年可抵押贷款近千元。照此计算,即便不包括农民承包的林地、草地,仅农民承包的耕地一项,每年将撬动1.3万亿元的资金。

  在有充足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建设农村新型社区要做好一个规划、坚持三个基本原则。

  一个规划,就是农村新型社区总体规划。要以县(市)为单位,本着撤并边远村、集中分散村、保留特色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原则,根据本地资源禀赋,人文特点,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生产和服务半径合理,有利于产业布局、土地规模经营、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农民就近就业的原则等,全域规划,顶层设计,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编制每个新型农村社区的详细规划。一旦这些规划编制完成,并经相关方面审定,就要严格执行。坚持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不建没有设计的住房。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耕地 土地 粮食 丘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