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照理说是茶厂最悠闲的日子。可诸暨绿剑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马亚平,却显得十分忙碌:他既忙于扩大“茶袜”的生产量,让更多的夏秋茶真正变成宝;又要忙于研制生产“茶酒”,让当地的白酒――“同山烧”更添魅力。茶叶、袜子、同山烧,都是浙江诸暨的特产,他要把这三件看似不相干的东西完美地结合起来,不仅为企业增效,也为农民增收。
茶叶虽然一年可以采摘三季,但春茶与夏秋茶品质相差太大,价格相差也十分悬殊,以致夏秋茶成了不少茶农和企业手中的“鸡肋”。假如把夏秋茶的价值充分挖掘出来,茶企和茶农的收益可以增加不少。于是,马亚平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联手,在夏秋茶中,提取茶多酚等有益成份,按照一定配方,加入到棉纤维中。用这种特殊棉纤维织成的袜子,就是“茶袜”。它可以抗菌、消炎、防裂,首批投入市场的3万双袜子,仅一周时间,即被抢购一空。因为有了茶叶的成份,每双批发价可达13至20元,比普通袜子的利润要高出50%以上。这给每年可为世界上每个人提供2双袜子的诸暨市来说,带来了无限的遐想。
“茶袜”的研发成功,让马亚平一发不可收。茶内衣、茶丝巾、茶毛巾,相继推出,预计每年将新增产值超亿元。这样,对茶农来说,一年四季都不再空闲,春茶、夏茶、秋茶摘完了,还可以织袜,经济效益提升一半多;而对茶叶企业而言,原来空闲的厂房可以饱和运转,闲置劳动力得到很好利用。双赢!
诸暨绿剑茶业有限公司研制生产“茶袜”、“茶酒”,这只是浙江探索夏秋茶深加工的一个缩影。这些年,浙江利用夏秋茶青叶加工成了中高档茶、乌龙茶;先后开发了茶丝巾、茶毛巾等茶纺织品和茶年糕、茶月饼、茶蛋糕、茶手工面、脱咖啡因茶、各种抹茶类功能型饮料等茶食品,并成功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至今,全省茶多酚和速溶茶生产己形成一定规模,特别是茶企“采云间”,夏秋茶占六成以上产值,其1.2万亩茶园的夏秋茶青叶深加工的精品,价格虽比普通的贵出一倍,仍早在今年4月就预订一空。据了解,去年浙江茶叶总产量约16.97万吨,其中夏秋茶已占四成,其产值突破了十亿元大关,成为全省茶产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其实,世上茶业发达的国家都十分重视茶叶的深加工。英国“立顿”从茶园的精细化管理开始,做到机械化、标准化操作,在基础上实现规模化,保证了每包茶叶的质量相对稳定,从而成就了“立顿”每年30多亿美元的消费业绩。近邻日本,更是深谙茶叶加工之道。他们的茶产品除了传统的煎茶、番茶、焙茶、玄米茶、玉露、抹茶外,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茶叶除了常规泡饮之外,对茶叶内含物的机理研究也有一定深度,并注重新产品开发。其新产品主要有茶饮料、茶药品、茶食品、工业用品等四大类。如今,日本茶叶年产量虽仅9万吨左右,但茶产品人均年消费量却约为1500克,是中国的近4倍,茶叶也就成为主产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相比之下,我国茶叶尤其是夏秋茶深加工,与英国、日本差距较大。大多地方的“夏秋茶无人采摘,老死枝头。”业界评估全国至少900亿产值的夏秋茶,却大多老死枝头。这么好的资源,浪费了真是可惜。究其原因,恐怕是成本高、利润低,导致很多茶农重春茶而轻夏秋茶。久而久之,我们从觉得可惜,到无计可施,再到习以为常。然而,夏秋茶虽味苦无法成为名优茶,但却是深加工的上好原料,挖掘得好,同样市场广阔。
那么,如何破解当前夏秋茶面临的深加难题呢?还得靠科技!这话听似老生常谈,却是近些年浙江探索夏秋茶深加工最核心的一条基本经验。即需要更新的是开发的思路、理念和技术,茶企与茶叶研究所合作,跳出“茶业”研究“茶业”,延长茶产业链,拓宽跨界行业应用广度和深度。同时,企业与企业也要进行联合,不同产业要进行联合,加快夏秋茶的深加工从产品向产业转变,从样品向商品转化,从单一产业向多元化发展。不让夏秋茶老死枝头,政府也可大有作为。政府应制定新的产业政策,从政策上对茶资源综合利用的新产品开发、市场宣传及产业化发展资金扶助等方面进行培育;要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茶农和茶企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制定茶叶深加工产品标准,尽早颁布实施政策。惟此,才能早日迎来中国夏秋茶精深加工的春天!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3-08-27/61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