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我国每年还要进口植物油600万~700万吨、棉花200万~300万吨。进口的这些农产品折合成种植面积,相当于利用了境外6亿~7亿亩土地。也就是说,我国耕地产能的自给率已不足80%。
耕地产能自给率不足80%
199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全球近190个国家政府首脑和高官通过了《罗马宣言》承诺,到2015年,要将全球饥 饿人口数量从1992年~1993年的8.45亿基础上减半。2000年,联合国成员国重申了减少饥饿的政治承诺,并把到2015年将全球贫困和饥饿人口 比例减半列为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首项。
“尽管国际社会为实现粮食安全做出了持续不懈的努力,但目前进展状况并不令人乐观。”5日在上述新书发布会上,联合国粮农组织前副总干事何昌垂说。
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总体来看,全球不仅可能难以实现世界粮食首脑会议提出的到2015年,将全球饥饿人口数量从1992~1993年的8.45亿基础上减半的目标,甚至连上述“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都相当困难。
何昌垂分析,影响世界粮食安全进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国际层面,国际社会缺乏统一的政治意愿。此外,2007~2008年全球性粮食危机及持 续至今的国际市场粮价高位波动,气候变化的影响和自然灾害的频发,生物燃料和国际贸易政策,以及粮食商品的资本化和市场信息的不透明等,都是阻碍世界粮食 安全进程的重要因素。
“在国家层面,除一些国家受资源与环境的制约外,政府治理能力不足,粮食和农业政策失当,科技发展和能力建设有限,公共投资减少,以及社会公平、公正缺失和社会保障体系薄弱等,也是实现粮食安全的主要障碍。”何昌垂说。
联系到中国,何昌垂认为,所谓“保证口粮供给即实现粮食安全”的观念不可取。他说,中国当前粮食安全理念与经济发展进程中单纯追求GDP总量一脉相承,存在不可持续性。而一些现行的粮食安全政策、法规和监督机制也主要基于这一观念。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何跨越单纯追求粮食总量阶段,真正实现国家、地区和家庭各个层面的粮食安全,这是当前中国粮食安全领域亟须解决的问题。”何昌垂说。
气候变化的影响
联合国将今年“6·5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聚焦在粮食问题上。联合国粮农组织解释说,农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比较大的行业。总体来看,当温度升高1~3度时,全球粮食生产能力将会增加。超过这一幅度则会降低。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气候变化问题智囊团成员、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委员林而达等专家的研究显示,气候变化将会影响我国粮食供需平衡,20年后将导致粮食缺口。
林而达等专家预测,今后20~50年间,我国农业生产将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按照目前的趋势,全国平均温度升高2.5~3度后,将导致我国 三大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产量持续下降。加之农业用水减少和耕地面积下降等因素,预测2050年我国粮食总生产水平下降14~23个百分点。
林而达认为,我国应积极开展气候变化条件下的生态农业建设,普及低成本的生态农业适应技术,增加农资补贴,保证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
“注重耕地生态质量和耕地环境质量,对于加强耕地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何昌垂认为,中国的耕地保护要由数量管理向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管理模式转变,坚持数质并重。
记者从联合国粮农组织了解到,该组织今年给中国政府的一项重要建议就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的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机制”。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产值比重大于2%时,该国农业科技才会出现原始创新,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才可能协调发展。
而目前,中国农业科研投入占农业GDP的比例仅为0.6%左右,远低于工业化国家2%以上的比例,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建议的发展中国家1%的水平也有较大差距。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3-06-27/60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