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生态文明建设渔业大有可为


 

  渔业是环境资源约束性产业。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各地现代渔业建设都不同程度地遇到空间被压缩、水域环境遭破坏的问题。如何克服各种不利影响,使现代渔业与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地处太湖流域的苏州市吴中区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这方面取得了显着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危机

  太湖流域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的传统渔区,同时又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发达、人口稠密、城市快速发展,水域等环境资源承受巨大压力。2007年5月太湖蓝藻暴发等原因导致无锡市水源地水质污染,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8年4月,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编制的《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提出,要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合理补偿”的原则,大力压缩直至全部取消太湖围网养殖,清除围网养殖对太湖水体的影响。

  吴中区的太湖水域面积占太湖总面积的近三分之二,围网养殖清理中做出的牺牲最大,任务重、压力大。围网养殖清理几乎给吴中区渔业带来毁灭性打击,也给当地养殖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如果处理不当,不仅是经济问题,还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吴中区渔业何去何从,面临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

  二、抉择

  在危机面前,江苏省各有关渔业部门、吴中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一方面对退渔还湖带来的经济损失进行补偿,做好渔民安置工作;另一方面主动转换思路,把维护渔业生态安全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加大对现代渔业建设的投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新路子。

  (一)转换思路,变被动调整为主动转变。坚持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并重,从调整围网养殖模式、规范太湖养殖行为入手,通过确权登记严格控制养殖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促使太湖围网养蟹实现了从先前的“大养蟹”向“养大蟹”、“养生态蟹”的成功转型。建立“以水养蟹、以蟹净水”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将湖面养殖面积由原先的14.68万亩压缩到3万亩,并通过开展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向内挖潜,在太湖围网养殖面积大幅压缩的情况下,养殖产量不降反增,质量品质大幅提高。到2012年,吴中区水产养殖总面积13万亩,渔业总产量2.41万吨,产值23亿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产业增加值11.58亿元,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村建设的核心支撑产业。

  (二)示范带动,用生态、文化理念发展产业增效益。根据环太湖与太湖水域发展规划,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合理、统筹兼顾”的发展思路,在太湖围网退养区,建设太湖生态修复冲山示范区。示范区东侧紧邻尧峰山、西侧紧邻冲山,面积约5000亩。示范区建设按照“陆域-滨水-浅水-深水”的梯度构建由滨湖湿地修复、水生植被生态修复与观光休闲、水生动物多样性保护与体验渔业等三大板块相互关联、三个中心相互独立并有机组合的规划布局,建成具有独特湖岸景色、以湖鲜为特色餐饮,以传统渔业活动为特色休闲活动,融太湖文化历史以及冲山红色旅游资源为一体的水生态公园,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集约要素,园区化发展做大做强产业。吴中区依托太湖水循环综合治理、高效设施渔业等项目的实施,整合项目,集中服务,引进资金和技术,建设现代渔业产业园。产业园探索建立了以“进排水渠道分离建设+养殖池塘综合处理+人工生态湿地强化处理”为核心的循环水养殖技术体系,并不断完善渔业新技术推广、水生动物防疫、水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公共服务体系,深化水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系统平台建设,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现代渔业产业园既满足了太湖生态环境综合保护与治理的需要,又建立了亩均效益6000元以上的“临湖”河蟹生态高产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

  三、启示

  苏州市吴中区在太湖网围养殖面积大幅压缩的不利情况下,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资源、发挥经济优势,及时调整思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提高传统网围养殖方式,挖掘池塘生态健康养殖,发展现代渔业园区,走出了一条生态、设施、高效、安全的现代渔业发展道路,既保障了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促进了渔民增收、渔区社会和谐,又对保护和修复太湖水域生态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思路决定出路,吴中区的经验,对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建设现代渔业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产品 处理 可持续发展 核心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