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节水抗旱稻前景广阔 期待摆脱"非主流"身份


 

  我国稻田65%以上为中低产田,其中干旱是最主要的限制因素之一。未来30年我国农业用水只能维持零增长或负增长。罗利军认为,培育节水抗旱稻必然成为农业节水的一条主要途径。

  身处沿淮河4000多万亩低洼地带的农民,每到播种时节,心里就经常犯纠结:到底种不种水稻呢?

  而这种纠结缘于:这里处于旱涝灾害交替“频繁区”,可能出现颗粒无收的惨剧。当然,即便是不种植水稻,选择大豆等作物,有时也依然难逃“噩运”。

  这些农民的纠结,其实,早已经被一些细心的水稻研究者们注意到。

  他们提出了“节水抗旱稻”的新思路。“不过,在当时这一想法却并不被看好,甚至有的专家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回忆起当时业内争论的情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朱启升仍然历历在目。

  不过,节水抗旱稻以其独特优势,逐渐得到了业内专家的赞许,也让农民们尝到了甜头,为我国水稻种植另辟蹊径。

  近日,记者通过多方采访,试图揭开节水抗旱稻的“神秘面纱”。

  “超级稻”的紧箍咒

  前不久,《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公报》显示,我国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及以上的河流仅有2.3万条,比此前长期沿用的5万多条的统计减少了一多半。

  这一数据成为了我国缺水现实的最新印证。

  同时,我国又是农业大国。农业耗水量占全国总耗水量约70%,而水稻的用水量占整个农业耗水量的70%。

  缺水,已经成为了“超级稻”的紧箍咒。

  上世纪60年代的矮化育种和70年代中期的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实现了我国水稻单产的重大突破。但是,自上世纪末以来,我国水稻平均单产长期徘徊,一直未有实质性的突破。

  为此,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启动了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的超高产育种计划(后又称之为超级稻计划)。

  但尽管现有超级稻在良好的栽培条件下表现出较大的增产潜力,也难以在大面积生产中实现。

  “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稻田质量难以满足现有超级稻品种的生长需求。我国稻田65%以上为中低产田,其中干旱是最主要的限制因素之一。”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主任罗利军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

  特别是我国西北地区长期缺水、华北地区旱灾频繁。由于雨量分布在季节上不平衡,旱灾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稻区也较为常见。

  数据统计显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平均受旱面积达2.667×107hm2,造成粮食减产7×1010~8×1010kg。

  “至2020年,我国粮食产量需达到6亿吨,尚需增加农业用水1.2×1011m3,而实际上,未来30年我国农业用水只能维持零增长或负增长。”罗利军认为,培育节水抗旱稻必然成为农业节水的一条主要途径。

  “像种麦子一样种水稻”

  事实上,旱稻栽培在我国某些地区早有历史传统。广西、云南等地的山民就有在山坡上种旱稻的习惯,当地山民一般在3月下旬上山直播,待清明下雨种子吸水萌发,至11月水稻成熟时上山收割。这类旱稻虽有较强的节水抗旱性,但产量极低。

  罗利军所指的节水抗旱稻,则是指具有水稻高产优质特性又具有旱稻节水抗旱特性的一种新的栽培稻品种类型。它是在水稻高产优质研究的基础上,引进旱稻的节水抗旱特性而育成的新品种。

  目前育成并应用于生产的节水抗旱稻包括两类:一是常规品种,如中旱3号、沪旱3号、沪旱15、旱稻297、中旱209、绿旱1号等;二是杂交品种,如旱优2号和旱优3号。“这些品种在生产上均表现较好的节水抗旱特性,特别适合在中低产田种植。”罗利军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我国生态条件复杂,干旱面积较广的现实需要节水抗旱稻。实际应用的结果显示节水抗旱稻种植是切实可行的,且对粮食生产具有较大意义。

  “这类品种只需基本的生理用水,不需要全生育期建立水层,可比传统水稻节水50%以上。”朱启升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无论是营养生长期还是抽穗期,在遇到干旱现有水稻品种不能收获的情况下,节水抗旱稻还能保持生长,获得一定产量。”

  同时,此类品种多能直播,适合当前农村缺乏劳动力的现状。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品种 旱稻 干旱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