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不断增加农业补贴,使之成为发展农业的有效政策工具。1月5日,在由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主办的“首届清华三农论坛”上,与会专家热议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并提出: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进入新阶段,农业补贴政策亟待进一步完善。
自2002年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品种增加、范围扩大、标准提高,补贴政策体系基本形成。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的补贴资金达2503亿元。农业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工农城乡关系、保障了粮食生产“九连增”、促进了农民增收“九连快”,为“三农”发展作出贡献。
但农业补贴政策有贡献,也有缺陷。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在论坛上表示,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存在三方面问题:补贴总量不足,标准相对偏低;整体规划缺乏,结构不尽合理;管理机制不完善,效应发挥不充分。
宋洪远认为,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进入了高成本、高风险、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青壮年劳动力紧缺的新阶段,农业补贴政策需进一步完善。此外,他表示,我国农业规模小、与发达国家的补贴差距大、离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补贴空间还有距离、国家财力增长等因素决定了要不断增加农业补贴。
针对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宋洪远提出了一个总体思路,即按照“四化同步”的要求,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为努力方向,坚持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中心目标,服务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农民持续增收的两大重点任务,加强政策顶层设计、稳步增加总量、优化品种结构、强化绩效管理,以高补贴应对高成本、化解高风险、突破瓶颈制约,为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保障。
此外,宋洪远还提出了政策建议:稳步增加总量,确保每年补贴增幅不低于财政收入增幅,力争农业补贴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从目前的5%逐步提高到8%;优化补贴结构,从补贴品种、补贴标准、补贴环节、补贴对象等方面着力;强化绩效管理,建立农业补贴的绩效评估和定期评价制度等。
对于农业补贴政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在论坛上表示,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农业价格补贴的政策设计。他特别举例提到,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已经到了调整的重要关口。
作此判断,程国强认为有三点理由:一是现行价格政策对粮食市场扭曲严重。近年我国连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与临时收储价水平,使粮食市场形成粮价“只涨不跌”预期,国家托市收购颠覆了以市场化为基础的流通格局,形成粮食市场政策化趋向,对粮食行业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形成严峻挑战。二是在粮食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和政府托市调控政策支撑下,国内粮食价格持续保持高位运行,若今后国内粮价涨得过高,将使国内粮食市场面临巨大的进口压力。三是粮价政策性上升空间受加入WTO承诺的约束。测算表明,目前我国粮油产品的价格支持,除水稻、小麦、玉米还有一定空间外,其他已经逼近WTO微量允许上限。
程国强表示,从现行政策执行效果看,亟待调整和完善政策设计,重构基于市场导向的种粮利益保护机制。对于改革粮价补贴政策,他着重介绍了差价补贴方案。
差价补贴,即政府预先确定粮食的目标价格,农民按市场价格随行就市销售。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两者之间的差价给予农民补贴;若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则不启动该政策。
“差价补贴既有价格支持的特征,又有直接补贴的性质,是由价格支持向直接补贴转型过程中普遍使用的政策措施。”程国强建议对东北主产区的大豆、长江中下游等主产区的油菜籽试点,若成功,可逐步推广到水稻以及具有类似特点的棉花、食糖等农产品。
对于差价补贴政策的设计要点,程国强作了详细介绍:一是制定目标价格。其基本原则是,补偿大豆、油菜籽等农产品生产成本,使农民获得合理收益。二是统一核定差价。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价,由国家根据当年大豆、油菜籽收获季节平均市场价格统一核定,一年一定。三是确定补贴资金的总量。原则上,大豆、油菜籽差价补贴资金总额,等于生产量乘以差价。但该补贴属于不可免除的“黄箱”政策,须遵守WTO农业补贴规则,因此对差价补贴资金应实行总量控制。若测算的差价补贴资金需求总额超过WTO微量允许补贴空间,则应以微量允许空间为上限。四是包干分配、直补到户。按照补贴资金总量控制、分省县包干、直补到户原则,国家按有关省份近3年平均产量比例关系实行包干分配,各省再包干分配到县(市)。农户通过已有的直接补贴或良种补贴发放渠道,按照补贴资金与大豆、油菜籽种植面积挂钩方式,据实领取补贴资金,并张榜公示,接受监督。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3-01-09/59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