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财政部:多措并举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二)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十六大以来,中央财政共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31.5亿元,重点支持了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种植、畜禽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农林生态保育恢复治理与现代林业等领域,优化了成果转化环境,提升了相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时,组织实施优质、高效、安全农产品生产和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等项目,提升了农副产品安全程度。

  (三)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2001年,中央财政设立农业技术推广经费,采取项目单位投资为主,中央财政适当补助的方式,支持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新品种繁育、新技术应用示范等工作。2009年,中央财政设立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经费,系统解决农业科研与推广的对接,以及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此外,2004年以来,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以民富县强、促进农民增收和壮大县市财政实力为目标,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增强了科技对县域经济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四)加强农民科学技能培训。2006-2009年,中央财政共安排新型农民培训资金8亿元,采取政府买单到村、培训落实到人、机构招标确定、过程管理规范的管理机制,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为重点,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和相关知识培训,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持续发展,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10年来,各级财政用于林业建设、水土保持和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投入规模进一步增加,政策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

  (一)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国家先后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一期、二期工程以及退耕还林、造林补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政策,并对农林生态保护建设地区的农牧民进行补助,促进了森林资源保护与增长,使沟壑纵横的土地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林木,使泥沙俱下的河流变得清澈见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了农民增收,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二)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多渠道安排资金,加强水土保持建设,综合防治水土流失。10年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补助资金20.4亿元,年均增长26%,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63万平方公里,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政策。在实施退牧还草饲料粮补助和启动西藏草原生态保护机制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从2011年起,中央财政在内蒙古、新疆等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启动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对可利用天然草原实施禁牧和草畜平衡保护措施,对严重退化地区实施禁牧,对其他地区实施草畜平衡,实现了草原生态保护和牧民持续增收的双赢。这项政策的实施,对于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推动草原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牧区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财政支持牧区发展政策新的重大突破。

  保驾护航,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各级财政及时安排拨付多项救灾资金,支持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为稳定农业生产发挥了有力的保障作用。

  (一)支持农业生产救灾。2002-2011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农业生产救灾投入89.22亿元,资金规模从2002年的1.4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7亿元。同时,不断完善补助政策,陆续出台了粮食主产区抗旱浇水、弱苗施肥、冬小麦“一喷三防”、玉米“地膜覆盖”、水稻“大棚育秧”、油菜“一促四防”等防灾减灾和稳产增产补助政策,促进了粮食和农业稳定增产,加快了灾后农业生产的恢复速度,提升了农民生产自救能力。

  (二)支持防汛抗旱。2002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特大防汛抗旱补助费191.39亿元,用于补助遭受严重水旱灾害的地区开展防汛抢险、修复水利设施以及抗旱救灾。据统计,2003年以来,年均抗旱浇地面积4.48亿亩,年均挽回粮食损失3936万吨,每年解决了2492万人因旱饮水问题。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农业生产 草原 生态保护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