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棉收储工作已开展一月有余,由于需求低迷,疆棉交售不如往年。与此同时,放储工作也在陆续进行,新棉交替使得内外价差倒挂之势愈加严重,棉价越来越体现“政策市”的特征。
内外棉价倒挂由来已久
自2004年以来,我国棉花消费便开始实行进口配额发放制度,一是为了降低国际棉花进口的冲击,二是为了缓解国内棉花需求扩张的压力。在此后的大部分时间里,棉价内外倒挂便长期存在。
有关数据显示,在2011年3月之后国内外棉花暴跌之后,受政策托市保护,国内棉价跌幅不及国际棉价,内外价差显著拉大,并于今年9月份一度突破5000元/吨的历史极高水平。在下游产成品价格持续低迷的形势下,纺织企业为压缩生产成本,热衷使用进口棉也在情理之中。这种青睐更多的呈现是对国内棉价相对高企的无奈,导致国内陈棉储备消耗困难、新棉采购过于冷清。
如果将当前情况与2010年对比,不难发现,2010年下半年,国内棉花不仅面临种植面积减少的事实,同时生长也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国内供给严重不足。赶巧的是,世界棉花主产国均遭遇了灾害性天气,全球性减产导致国内整体库存连续锐减,2009/2010年度国内棉花期末库存较期初库存下滑了155.02万吨。并且,随着中国纺织行业的复苏,由中国因素引起的全球性抢棉现象爆发,内外棉价急涨行情被迅速引爆,而今年的情形却与之完全不同。
实际上,今明两年国内棉花进口配额已显著下滑。与2010和2011年360万吨的进口配额总量相比,今年配额发放量仅约300万吨,而2013年进口关税配额仅为89.4万吨。配额的减少意味着国内棉花整体供应积压的局面急需政策缓解,内外价差严重倒挂之势还将长期存在。
托市难改棉企棉农“两头弱”
棉花内外价差严重倒挂与国内收储和放储政策密切相关。虽然9月10日,国家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正式启动,临储价格定在20400元/吨,较去年提高600元/吨,但这个价位不仅低于棉农心理预期,同时令棉花收购企业望而却步,表现为棉企棉农“两头弱”的产业状况。
据了解,按照新疆籽棉收购参考价8700~8900元/吨估算,皮棉成本大约为19500元/吨,如果扣除加工费用、公检运输等费用之后,实际却处于微利或亏损的境地。若加工后的皮棉不能交储,棉企的亏损幅度将高达2000元/吨。由于下游纺织企业接单持续低迷,许多中小棉企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棉花加工商只能将交储作为“救命稻草”,但因国家储备棉胀库现象非常明显,仓容较为紧张。笔者了解到,在整个9月份,国家按照18500元/吨的底价向纺织企业竞价抛售储备棉花以来,成交率基本在50%以下运行,反映了纺织企业用棉需求难改疲软之势,新棉收购可能陷入僵局。
在生产源头方面,因生产成本攀升,种植收益下滑,棉农弃棉投粮可能成为一种趋势。据农业部最新调查数据,今年棉花种植面积同比减少约4%。同时,笔者从国际棉花协会了解到,他们的预测数据认为若2012/13年度中国进口棉花较上一年度减少过半,势必会推动全球主产国棉花库存16%的增加幅度,从而将压低国际棉价,并抑制国内棉价的走高动能。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2-10-17/58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