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拥有1.2万平方公里的丰美草原。世代繁衍生息在这片草原上的牧民,靠天养畜,逐草而居,接羔保育,剪毛打草,放牧储料……从事畜牧工作20多年的呼伦贝尔市牧业经营管理站站长白斯古朗深知牧民生活的不易:“全方位、专业化的牧业社会化服务,对草原上的牧民来说,太稀缺,也太重要了。”
对各种生产生活服务的极度渴求,让鄂温克旗的牧民们产生了强烈的内在合作要求。2011年,全旗的专业合作组织达到88个,参与牧民1143户,带动家庭成员3200余人。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牧民合作组织并非是单打独斗的“小团体”,在他们背后,无一例外地有着牧民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身影。
合作社是集体经济大树上盛开的鲜花
在传统放养模式中,80亩草原可以养活一头高产奶牛。这个数字对鄂温克旗巴彦托海嘎查的牧民来说,是个不可能具备的条件。
2000年,达斡尔族的乔大婶处理掉了自家的最后一头奶牛,外出打工维持生计。丈夫患腰病,一双儿女年幼,作为家中的唯一劳动力,她再也无力承担养殖奶牛的繁重劳动。
2001年,凭借旗政府建设“80公里奶牛带”的机遇,巴彦托海嘎查成立了鄂温克旗的第一个牧民合作组织――巴彦托海嘎查奶牛协会(后更名为小康牧民专业合作社)。
为了让更多缺少资金的牧户入社,嘎查集体部分出资并协助贷款,确定了15户党员牧户承担了高产奶牛养殖示范任务,采取一个党员、两个富裕户共同带动一个贫困户的互助方式,带动嘎查里的一百多户牧户入社。乔大婶从党员牧户家里无偿拉来的4头高产奶牛,住进了合作社统一设计建造的奶牛小区。
奶牛统一养殖在拥有青贮饲料种植基地的奶牛小区,专职兽医提供技术服务,专职冷配技术员进行冷配改良;合作社的3个小组负责打所有会员所需的饲草,另3个小组负责收贮所有会员种植的饲料地。
2005年,在嘎查集体的协助下,巴彦托海嘎查的牧民肉羊协会成立,引进北京东来顺集团,每年350万斤羊肉的合同吸引了整个鄂温克旗养羊大户的加入。
巴彦托海小康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巴彦塔拉乡塔拉牧民专业合作社、团结嘎查原野牧业合作社……鄂温克旗各地奶牛合作社先后与上海光明、北京三元、瑞士雀巢、内蒙古伊利等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合作社对奶牛进行统一防疫、统一对外签订销售协议、统一结算奶金,鲜奶价比原来提高了12%,仅此一项,可为当地每户奶农每年可增收2000多元。
“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是集体经济大树上绽放的鲜花。”在巴彦托海嘎查当了快20年的支书、村主任乔玉芳一语道破鄂温克旗众多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的关键原因,“集体经济盘活了,村民手里有钱了,才能组建有活力的合作社。”
良性互动让财富雪球越滚越大
1995年的巴彦托海,集体经济的固定资产只有两间空房和80亩荒地。嘎查党支部把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解决有钱办事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乔玉芳带领十几名党员,从80亩荒地入手,积农家肥,种草原菜,第二年就给嘎查集体带来了3万元的收入。
随后,牧民基建队、粉条加工厂、年产8万块砖的富民墙体材料厂……嘎查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村民收入提高了,这才有了后来在集体经济引导扶持下发展起来的各类专业合作组织。
每到打草季,总有牧民忍痛卖掉刚出生不久的小母犊,为的是周转资金购买草料。
“不能让母犊轻易流失。”合作社理事长金留花同嘎查党支部商议,每年的资金周转时期,都由嘎查集体经济暂时出资购买,牧民只需在周转之后无息归还。自2002年起,出卖母犊的情况再也没有发生。
“大集体”扶持“小合作”,集体经济整合牧区资源和优惠政策,帮助合作社解决资金、人才、场地等问题;合作社整合牧民分散的资源,分工细密,合作全面,成了集体经济创收的有力抓手。
集体经济组织助力合作社为牧业提供生产服务的同时,还给牧民提供生活服务。
走进由巴彦托海嘎查集体出资兴建的幼儿园,孩子们充满童真的画作摆满了阳台。这个兴建于2011年的幼儿园几乎容纳了嘎查里所有的适龄儿童。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2-07-10/58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