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都市农业:一产起步 “接二连三”


  如果大中城市过度依赖异地供应,将加大农产品供应风险

  在许多人眼中,都市与农业似乎并无太大关联。以北京为例,2010年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0.9%,上海的比例更低,仅为0.7%。但就全国来看,都市农业已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优势农产品生产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区一起构成了我国农业的“三大板块”。据农业部统计,全国36个大城市耕地面积接近全国的九分之一,蔬菜产量占全国的六分之一。

  国务院今年正式发布的《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把“大城市郊区多功能农业区”列为现代农业“率先实现区域”。对此,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要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把都市农业建设成为城市“菜篮子”重要供给区,大幅提升城市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都市农业何以被寄予如此厚望?

  农业部有关专家表示,我国政府屡次强调,大中城市要保有一定的生鲜食品自给能力。如果大中城市过度依赖异地供应,将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责任交给主产区、甩给大市场,将加大农产品供应风险。一旦突发自然灾害造成主产区产量锐减或者运输受阻,城市农产品就会出现供应紧张、价格上涨。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大范围、长距离跨区域购销,流通链条长,不可控因素多,不仅会增加中间成本,还会带来质量安全隐患。

  从都市自身条件来看,相对于其他农区,大多数城市农业基础设施完备,人才资源丰富,科学技术发达,信息传播快捷,财力普遍较强,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必要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信息等要素支撑,有可能率先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从可持续发展来看,“稻田是人工湿地,菜园是人工绿地,养殖场是动物园。”都市农业融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不仅能供应农产品,还发挥防洪排涝、涵养水源等作用,满足居民观光、休闲等精神需求。这种新型农业形态,使农业从第一产业起步,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拉长了农业产业链条,为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寻找了一条新的出路。

  土地瓶颈待突破

  城市郊区土地资源刚性减少,都市农业面临“在哪种地”的问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城市郊区的土地资源刚性减少,劳动力、资金加速向二三产业转移,发展都市农业面临“在哪种地”的问题,土地资源瓶颈最为明显。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的一项调研显示,上海在“十一五”期间,耕地面积减少约54.45万亩,稳定粮食生产和确保“菜篮子”产品适度自给率难度日益加大,北京等城市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近几年,社会资本进入都市农业增长较快,但目前发展设施农业的用地指标受到严重制约。上海多利农庄创始人张同贵说,目前冷库、办公用房、休闲农业设施的临建指标只能用3年,无法形成固定资产,再融资很难。

  “城市要在有限的耕地上发展农业,需舍得投入,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社科院农村所李国祥研究员指出,要根据城市规模、人口数量、流通半径等综合因素,合理确定“菜篮子”产品生产用地保有数量,特别是对运输保鲜要求比较高的叶菜、鲜蛋、鲜奶等产品,要确保现有的自给能力不降低。同时,要结合本地传统消费习惯,加快建设一批设施蔬菜基地、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标准化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着力提高设施化水平。

  都市农业多为资金密集型,如何确保资金到位?农业部专家表示,要逐步构建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以企业和农民投资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格局。都市农业由于具有较高的比较利益和多种功能,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特征日益明显,除农民外,城市居民和企业也可以将农业纳入其投资组合中。由于资源组合空间和规模的扩大,都市农业可逐步向资本化、技术化和企业化方向发展。

  政策措施需健全

  在农业保险、科技创新、市场流通等方面,要形成完备政策体系

  近年来,个别大中城市由于担心在周边发展养殖业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出台政策限制其发展。多位专家指出,更多城市的实践已经证明,依靠科技进步创新、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完全可以促进养殖业走上低碳、绿色、环保之路,做到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并进。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设施农业 可持续发展 传统农业 休闲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