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农民专业合作社能人作用有多大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核心是带头人,他们决定着合作社的兴衰成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大多来自田间,有的曾当过村干部、有的曾是普通农技人员、有的曾是种植能人。在广阔的田野上,他们成立了一个个合作社,苦心经营,带领着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近日,记者来到江苏省兴化市采访了奔走在农业一线的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切身感受到他们的酸甜苦辣。

  选对项目路好走

  4月21日,刚下过一场春雨后的空气格外湿润,伴着油菜花的清香,记者来到了江苏省兴化市开发区开创村陈元果蔬专业合作社的果蔬基地。

  看着长势喜人的圆包菜,陈祥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别看这一大片田地现在都长着蔬菜,4年前可是另外一番模样,到处杂草丛生,有的地块长着半人多高的草,看着让人心疼。由于种地收入低,村里的青壮年好多出去打工了,当时村里有近300亩农田撂荒了。”今年已近60岁的陈祥是陈元果蔬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以前当过开创村的村委会主任。

  说起成立合作社,陈祥激动起来,他告诉记者,当时只有一个想法,“一定要把那些荒了的田地利用起来”。在开创村从事传统农业生产收入不高,这也是一些村民不愿意种田的主要原因。于是,陈祥想到,如果将村里的荒地集中起来进行蔬菜种植,为脱水蔬菜加工公司提供原料,可能是一条好出路。

  和陈祥作法一样,临城镇陆横村陆埂子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陆秀庭没有走传统种植的老路。他告诉记者,“我们这里的农民如果种植棉花,一亩地的纯收入大约1000元,而种植大棚草莓每亩纯收入能达到6000多元。村民们看到种大棚草莓的收益好都纷纷效仿。加入合作社之后,他们不用担心市场问题,草莓销售由合作社统一负责”。陆埂子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使陆横村发生了大变化:2002年陆横村人均年收入2800元,2011年这一数字达到20000元;草莓种植面积由最初的13亩发展到3000亩;合作社成员也由最初的几户增加到117户,全村近80%的劳动力从事着与草莓种植相关的工作。

  陈祥和陆秀庭成立专业合作社并取得了初步成功,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点,就是都选对了项目,合作社的社员跟着他们能实现致富。

  传递技术带农户

  向土地要效益,农民专业合作社走现代设施农业之路非常需要种植技术。

  “村民为什么愿意跟我,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合作社能为他们提供种植技术。但是,在合作社成立之初,我种草莓也是外行。”原来对种草莓也是一窍不通的陆秀庭很理解合作社社员对技术的需求。

  2007年成立的陆埂子果蔬专业合作社是兴化市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大棚草莓。“开始接触大棚草莓是在2002年,当时我连草莓都没吃过,更别说如何种了。”陆秀庭笑着说,“看到隔壁乡镇两个浙江来的农民种植大棚草莓,听说每亩地能有5000多元的收入,我就想试一试。”

  有了想种草莓的念头,陆秀庭就借着帮工的由头天天跑人家大棚里免费干活,偷偷学艺。

  学到技术后,陆秀庭自己开始种植草莓。“2009年,合作社的大棚草莓出现了一次严重的病虫害。我联系到北京的农业专家咨询后才知道,大棚草莓种植2至3年后必须换地方,或者每年必须轮作种植,否则土壤就容易缺失营养发生病虫害。”陆秀庭说,“在这之前,我根本不知道这个道理。现在基本的草莓种植技术已经掌握了。”

  为了解决合作社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兴化市农委经常组织合作社负责人进行集中培训,到现在已累计培训2.5万人次。

  与陆秀庭先发现市场后学技术不同,姚长松则是靠自己的技术组建了专业合作社。2002年,担任陈堡镇农科站副站长的姚长松主动申请停薪留职,租用了40亩地种植大棚蕃茄,建起了绿松果蔬稻谷专业合作社。“当时家里人极力反对,他们想不通,我为什么放着好好的工作不要,偏偏要去吃苦受累当农民。”姚长松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

  “我是一名农业技术人员,对蕃茄种植技术熟悉。蕃茄的消费群体比较大,市场需求也很大,经济效益是种植小麦水稻的10倍多。”姚长松说,“我即使把种蕃茄的技术传授给农民,他们也不敢种,他们必须亲眼看到效益才会去尝试。因此,我要带个头。”

  根据温室大棚果蔬种植的特点,姚长松在种植蕃茄的基础上,探索出了番茄、草莓与甜瓜、水稻轮作的高效设施种植模式,每亩地纯收入超过1万元,比以前翻了三番。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草莓 大棚 水稻 轮作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