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好,对农业补贴多,农民干劲更足了。只要肯卖力,庄稼没有长不好的。”河南省原阳县太平镇水牛赵村农民赵俊海深有感触地说,“俺家36亩地去年领到了4000多元补贴,年初遇到干旱,这笔钱可发挥了大作用,买水泵、柴油,两天就把受旱的小麦浇了一遍。不但没减产,每亩地还增产了100多斤。”
从连续5年下滑,到连续8年增产;从低谷时期的产不足需,到13亿人的人均粮食占有量超国际公认安全线……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迈上了11000亿斤的新台阶。
粮食“八连增”,为“十二五”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人口刚性增长,耕地、水资源约束更加突出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保供给压力将越来越大。稳物价,首先要稳定粮食生产,“八连增”后怎么办,成了代表、委员们热烈讨论的话题。
增投入,补上农业基础短板,逐步扭转“靠天吃饭”局面
“站稳1.1万亿斤新台阶,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以上。”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司长钱克明委员表示。“我国粮食生产虽连年丰收,但仍未摆脱基本‘靠天吃饭’的局面,继续稳产增产难度较大。”
钱克明分析,挑战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土地、水等资源约束日益凸显,继续扩大种植面积的空间有限。二是在高成本下继续提高农业产出效益,约束极多。三是全球极端气候频发,对粮食生产影响不小。
“八连增”之后怎么办?“关键要持续增加投入,补上农业基础设施欠账,逐步扭转‘靠天吃饭’的不利局面。”钱克明说。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岳德荣代表说,目前全国耕地中中低产田占70%,有效灌溉面积只有48.6%,改造中低产田,可大幅度提高单产。
“中央今年对‘三农’的投入又有增加,拟安排12287亿元,这意味着今年农民能得到更多实惠。”辽宁省兴城市四家村党总支书记张文成代表说,修水利,整田地,旱涝保收;提高最低收购价,增补贴,种粮划算,农民种粮才能更有积极性。
代表委员们认为,今年要瞄准薄弱环节,继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强科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我国农业已经处于更加依靠科技突破资源约束、实现持续发展的新阶段,确保农产品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岳德荣说,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势头,必须在关键环节上花气力、下功夫,通过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科技保丰粮,作用凸显。广西玉林市委书记金湘军代表说,2011年农业科技对增产的贡献率达到85.8%。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水平依然不高,农技推广服务能力依然薄弱。必须大力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农业科研体制创新和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创新“三个创新”,促进特色产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积极抢占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沿阵地。
如何充分释放科技兴粮的潜力?岳德荣认为,一是创新机制,将条块分割的农业科研资源加以整合,形成合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二是向下延伸,着力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岳德荣建议,要大幅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强度,明确政府在农业科技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财政投入突出保基础、保基本、保基层,农技推广支出重点向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倾斜,保障其既能“养兵”又能“打仗”。
创机制,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给粮食产区进一步政策倾斜
“产好粮,必须先守好地”。张文成认为,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保供给的基础,必须坚守18亿亩土地红线。希望国家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等方面,细化相关政策措施,加以规范、引导。
“当前农村‘谁来种田’、‘谁来养猪’的问题益发突出,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的问题日趋严重,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需要在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等方面下功夫。”金湘军说。
金湘军建议,中央要进一步加强对粮食产区的政策扶持,“普惠”政策要继续倾斜,“特惠”政策要加快完善。在财政转移支付和奖励方面,对不属于粮食主产区的产粮大县给予同等待遇。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对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粮食精深加工和流通企业,在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更大支持。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2-03-12/56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