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不仅体现在生产环节,储存环节同样需要重视。我国农户家庭储粮约5000亿斤,约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一半,但由于储粮方式落后、技术水平低,储存过程中损失惊人。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全国农户储粮损失率平均为8%左右,相当于6000万亩良田一年的粮食产量。对此,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委员建议,继续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为更多农户配置标准化科学储粮装备,使项目地区农户储粮损失率降低到2%以下。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西安社区党总支书记章联生代表建议把种粮补贴和防灾减灾结合起来,把资金集中起来使用,“重点用于扶持农田水利、农业科技、良种推广等农民个人投不起的地方。”
中低产田成为巨大限制因素
――加快耕地质量建设刻不容缓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代表、委员们认为,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耕地数量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质量的提高来缓解数量不足的矛盾,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刻不容缓。
“耕地质量低,造成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低而不稳。”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黄鸿翔委员提供给记者一组数字:我国4大作物的平均实际单产为302公斤,略高于新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593公斤的一半,不到高产记录980公斤的1/3。“这表明大部分耕地的肥力状况满足不了高产品种的生长需要。”他认为,“71%的中低产田已成为粮食持续增产的巨大限制因素。”
安徽省水利厅厅长纪冰代表对此表示认同。“中低产田面积大、比重高,是制约安徽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粮食增产的潜力所在。”纪冰说,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安徽约有4000万亩中低产田,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65%左右。在耕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实施以水利综合治理为重点的中低产田改造,全省粮食生产能力就能从2007年的580亿斤提高到800亿斤。
“有数据显示,如将占耕地总量10%的中低产田改造成高产田,就能使其单产提高10%,相当于新增耕地1300万亩。”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谢德体委员强调,耕地质量建设不仅仅是土壤培肥,而是要建设包括耕层厚度、排灌设施、生态环境等在内的高标准农田。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但由于部门分割的体制,大多是采取一些单项技术措施。”黄鸿翔认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应该把各有关部门的相关项目统一组织,把提高土壤肥力、排除障碍因素、提高抗灾能力和改善环境条件统筹起来考虑,“建议制定耕地质量建设规划与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项目,目标是在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高峰时至少应该建设10亿亩高标准农田,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耕地保护要实现从被动保护到主动保护,还必须充分激发耕地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及相关责任人的主观能动性。”谢德体委员建议,“建立以耕地保护基金为着力点的耕地保护激励机制非常必要。”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2-03-07/56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