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水科院2011年科研业务领域亮点工作:科研成果十大亮点


  五、大口黑鲈新品种培育和推广应用

   该成果首次确定国内养殖大口黑鲈在分类上隶属于大口黑鲈北方亚种;首创大口黑鲈DNA指纹图谱数据库及种质分子标记鉴定技术。揭示了我国养殖群体的遗传 结构状况,完成了大口黑鲈生长性状数量遗传学研究,获得了大口黑鲈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育种值、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数据,奠定了选育技术路线的科学性。 经过连续5代选育,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人工选育的大口黑鲈新品种“优鲈1号”,具有生长快等优良性状,比未选育群体生长速度快17.8%-25.3%,高 背短尾的畸形率由5.2%降低到1.1%,具有明显的养殖优势。首次构建了国内外第一张大口黑鲈遗传连锁图谱。筛选与鉴定出14个与生长性状显著相关的分 子标记,建立基于分子标记指导群体选育亲本选择的辅助育种技术。获国家水产新品种证书1项;发表论文46篇,SCI期刊发表和待刊论文6篇,CSCD论文 28篇;完成并发布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1项。该成果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六、罗非鱼大规格鱼种规模化培育与生态养殖技术研究

   在罗非鱼良种选育、苗种繁育、大规格鱼种培育、成鱼养殖、越冬保种、营养饲料、病害防治、质量安全、加工工艺及废弃物利用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并通 过技术集成和组装,成功实现产业化应用,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主要创新点:(1)选育吉富、奥尼、莫荷等品系罗非鱼,建立罗非鱼育种平台; (2)建立良种规模化保种及扩繁技术,实现工厂化育苗;(3)建立高产高效养殖模式,提升养殖水平;(4)开发氨基酸平衡、磷高效利用、后喷酶、低蛋白高 糖饲料配方等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应用;(5)建立常见病原菌快速检测技术和专家诊断系统,研制二联链球菌灭活疫苗;(6)开发活体发色等规模化加工工艺,建 立鱼油、鱼皮、鱼鳞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7)建立并应用涵盖苗种、养殖、饲料和加工出口的集团产业链模式。该成果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 奖。

  七、三峡生态渔业开发技术研究

   采用渔业资源学和水声学调查方法,开展了三峡水库渔业资源环境调查与评估,查明了三峡水库鱼类资源数量与时空分布特征,并建立了基于水声学调查的三峡水 库鱼类资源评估方法;通过长江上游江津江段卵苗发生量的监测,研究了水库调度对渔业资源的影响,提出了水库调度与渔业资源恢复相协调的技术方案;建立了库 区生态渔业管理模式,并进行了示范。以三峡库区典型支流童庄河为示范区,建立了三峡水库支流水华生物控制和生态渔业综合示范基地。开展了胭脂鱼、岩原鲤、 白甲鱼、华鲮等库区土著鱼类人工繁育及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并建立了繁育示范基地。该成果在农业部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编制渔业资源养护规划、制定渔业 管理模式,以及编制水库调度与渔业资源恢复相协调的技术方案中起到了重要技术支撑作用;重庆、湖北库区渔业部门基于研究成果编制了“三峡库区生态渔业规 划”和“重庆市三峡库区天然生态渔场建设规划”。该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八、东海近海浮游动物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首次系统阐述了东海16大类471种浮游动物的温、盐适应机制;揭示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东海浮游动物温水种和多数暖温种地理分布北移,广温性暖 温种(如中华哲水蚤)高丰度峰值提前消退,亚热带、热带种丰度和出现频率明显增加等响应机理;首次阐述了东海春季温水性或暖温性群落向亚热带群落更替的时 间有所提前,中华哲水蚤是全球变暖影响下主导东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动的关键种等一系列规律性问题;首次系统提出水温提前上升,温水性或暖温性浮游动物群 落向亚热带群落更替提前,浮游动物丰度大幅减少,对浮游植物的下行控制大幅削弱,是近年来东海近海春夏之交赤潮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上述研究在国内外发表 论文99篇,其中SCI收录12篇,CSCD收录72篇,被引用384次;申请发明专利2项;筛选出12种全球变暖指示种。该成果获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九、南海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平台构建与共享利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种质 海洋 浮游动物 群体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