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声:期待农科一线提高吸引力
——农业科技创新呼唤人才大战略
基层农业科技人才奇缺,农业科技创新又急需人才储备,如此强烈的需求为何难以吸引更多农业科技人才?半月谈记者走访了几位相关人士。
自述者一
李红举,河南省上蔡县人,信阳农业高专农学专业2001届毕业生,现在某医药公司当销售代表。
我们一个班共有23名学生,到现在为止,还干这个专业的只有一个人。他还是因为考了研究生,才没有改行。其他的,要么考上了公务员,要么去了企 业,也有自己开公司的。真正在基层(指县、乡、村)农业部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一个也没有。不是我们不想,而是去不了,这些单位大都是财政供给单 位,受编制所限,进人很少。
我是农家子弟,对农村非常熟悉,也知道农民对科技的渴望,但是,没有办法。老家是个农业大县,企业少,毕业生都往政府机关挤,各个单位都人满为 患。县里几乎没有空编的单位,也很少有招考的机会。据我所知,这几年,县里农业部门几乎没有招过人,乡里想要人,但是他们又没有编制,我们不能去。
除了这些单位很少要人、进不去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真去了,我们所学的和工作中要用的基本是两码事。像我,学的是农学专业,专业方向是育种。实际上,像我们这种专科层次的学生,搞搞技术推广还可以,搞科研、育种根本不行,学的东西基本用不上。
我也想过创业,但是,大学刚毕业,一没资金,二没技术,马上还要结婚生子,如果家庭条件再不好,创业谈何容易。所以,很多大学生一毕业,都得先想办法打工挣钱。
自述者二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学生村官。
现在虽说农村条件比过去好多了,但比起城市,那还是差很多。路啊,水啊,电啊,学校啊,都没办法比。即使是农民,只要有一点点可能,也是千方百计把自己孩子弄到城里上学啊!哪怕是农民工子弟学校也愿意。
现如今,农村里的年轻人都跑到城市去打工了,村子里就剩下些老弱妇幼,让我们去教他们种田,搞农技推广,很难。即使我有热情送科技下乡、送知识下乡,农村又有谁能接受这些东西呢?
自述者三
姜军,河南省开封县农科所副所长、高级农艺师。
如果有一定的生活保障,农村还是能留住一部分专业技术人才的。但是,在农村成才很慢,因为机会太少。像一些农业科技项目,本来应该多向农村一线 倾斜的,但现在的情况是,绝大部分都被城里的科研院所拿走了。长期在农村一线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人员,因为职称低,理论水平低,反而拿不到科研项目和资金 支持。
作为基层工作人员,我希望国家以后在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上多向农村一线倾斜一些。比如,可以硬性规定,某些项目必须有县乡科研人员参与,某些项目直接下达到基层科研机构。这样,才能使身处基层一线的农业科研人员有用武之地,有出头之日。
代表建言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农委农技推广研究员谭志娟。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苦、累,工资又不高,所以对高校毕业生吸引力不强。做这个工作,新毕业大学生一个月工资只有一千出头,还需要按水平和能力 一步一步扎实工作,特别是事业单位改革之后,实行评聘分开,评上职称如果聘不上的话,就得不到相应的工资待遇,因此农科毕业生对服务农业、在基层就业会有 顾虑。
我们国家有一大批长年坚持工作在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他们风里来雨里去,艰苦奋斗几十年,为支撑国家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供给作出了巨大贡 献。2009年,我国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的意见》,对农技推广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网络断层 状况有了一定改善。
但就目前来讲,国家对基层农技推广事业的补贴面还较小,且存在着“充一饥不能解百饱”的问题。因此,我们建议国家能够加大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保障力度,并尽早完善相关制度。
记者调查:部分地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一“才”难求,主要存在三大因素。
一是工作经费短缺,待遇落实较差。山西省农技推广总站2010年对全省11市115个县进行过调查,结果表明,全省有4个市的县级农技推广机构 没有任何工作经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年人均工作经费最多的市只有99.7元,最少的仅1.2元。此外,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待遇落实较差,还有数百人属 于差额财政和自收自支财政工资,最多的地市每人月平均为1800余元,最少的地市仅900余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2-01-12/56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