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于12月27日开幕,温家宝总理在当日会上表示,要更加重视维护农民在土地、财产、就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权益,更加重视扩大村民自治范围,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意识不断提高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消息人士称,会议审议和讨论明年中央的“一号文件”,审议和讨论通过之后,文件将以定稿的形式发放给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各地和各部门随后将陆续根据实际情况,出台落实一号文件的办法。
该人士称,不过有别于去年一号文件聚焦农田水利建设,今年的一号文件将主抓农业科技创新,力争从体制机制上解决目前农业科技体制中存在的一些突出性问题,改变农业增长方式过于粗放的局面,使农业增产不以高耗能、高污染和不可持续为代价。
另外,有关部门将从资金上保障明年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通过比较筛选,重点支持一批具有带头作用的科研机构、涉农科技企业和重点地区,从资金和政策面给予优惠。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11月份在农业部内部的一次座谈会上曾表示,农业增产,一靠政策,二靠基础设施建设,三靠科技。
粗放的粮食增产不可持续
事实上,从今年下半年以来,农业科技已经进入相关人士和部门的视野。
据知情人士称,今年下半年,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曾到安徽、江苏等多个农业大省调研农业科技改革发展问题。而陈重点调研的对象则是省市农业科研部门、县乡基层农技推广站、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陈锡文正是历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起草者。
今年11月份底,著名育种专家、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调任农业部副部长,兼任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接近农业部的人士称,此番调动颇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而就在本月5日,履新不久的李家洋在农科院主持召开农业形势报告会,陈锡文在会上做了报告,报告重点则在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农发院副院长郑风田称,实际上,涉及农业科技的农业部、科技部等相关部委此前已经各自在做这方面的规划和工作了,例如农业部有农技下乡的项目,科技部有农业科技的星火计划,只不过各部委不相统属,项目规模小,且较零乱,这次一号文件将从总体上做一个分工明确、体系完整的规划。
12月26日,农业部发布了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将从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研究、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农产品(11.60,-0.16,-1.36%)安全生产与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农产品产后处理和精深加工技术研究等领域和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等方面着手,力争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5%,目前该率在35%左右。
今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1424亿斤,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八连增,不过增产背后,也出现了大量的问题:水资源过度使用导致出现大面积的漏斗区、农业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大面积的面源污染。
社科院学部委员、农发所研究院张晓山认为农业生产这种粗放的作业方式必须转变,转变到依靠科技,走高效、节能和现代农业的道路,否则粮食增产将不可持续。
脆弱的农技推广体系
社科院农发所研究员李国祥称,目前农村的农技推广体系,已经到了网破,线断,人散的地步,基本上已经形同虚设,一些农技站已经成了卖种子和农药的小店,根本发挥不了农技推广的作用。
然而,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新型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逐步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新主体,对关键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产生巨大需求。
这中间,供给和需求产生巨大的矛盾。
李国祥并不赞成恢复传统行政体制下的农技站体系。“首先应该把公益性和经营性划分开,有些项目属于公益性的,则必须在政府组织设立的农技站内推广实行;而一些带经营性的农技项目,则应该走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根据涉农企业以及这些企业中的农业工人的实际需求,去寻求相关涉农科研机构的支持,当然,这中间,政府部门应该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但不能唱主角。”
这当然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
不过李国祥认为,钱多当然是好事,但如何把钱用好更为关键,“现在钱都拨给了那些科研机构,结果是一大堆论文,实际能够转化到农业生产上的少之甚少。这当然跟目前的科技评价体系有关。”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1-12-28/56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