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商品化程度的加深,我国农副产品价格“过山车”式大幅波动不断上演。去年的“姜你军”“蒜你狠”都已风光不再,进入了彻底的熊市,取而代之的则是前两年价格跌至低谷的猪肉成了今年CPI上涨的主要推手。
但不少专家认为,由于年初的猪肉价格上涨,许多养殖户纷纷补栏,等到明年3月以后生猪大批量上市时,猪肉价格很可能难逃“猪周期”规律,再次带来养殖户的惨重损失。
梳理商务部近几年的监测数据发现,大多数蔬菜品种价格的周期性明显,最高价格普遍要比最低价高出一倍,有的甚至三倍以上。如黄瓜2011年3月初的高峰价格为每公斤4.23元,而2010年7月的低谷价格仅为1.6元,最高价是最低价的2.64倍。生姜价格的波动更是达到3倍以上,许多产品的周期几乎不到一年就一次。
虽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产品价格有涨有跌属正常现象,但价格过大幅度波动,则会影响产业的正常秩序,影响生产安排,于“农”于“民”都没好处。去年菜价过快上涨,市民怨声载道,今年菜价大幅下跌农民叫苦不迭,这不仅造成了大量农业资源的浪费,也使国家宏观调控被牵了鼻子。
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波动,不能不承认和其自身的特性有一定关系。众所周知,许多农产品属于必需品,从而需求对价格的弹性很低,即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不大,高低都得吃。由此导致,当供给相对小于需求时,价格可能快速上涨,但供大于求时,价格再低需求也大不了太多。
在需求与价格之间的弹性低的同时,农副产品供给价格弹性却很大,如大蒜价格高时,就很快有农民把麦地改种大蒜,而当价格低时,大蒜地又改种粮食,从而导致供给大幅波动,继而价格波动,产生循环。
供给的这种敏感性,在蔬菜、猪肉等农副产品作为农业劳动者主要收入来源的背景下,不难理解。种粮是基本收入保证,但要增收还得靠经济作物,并且农民经济承受能力差,很少有农户敢于在亏损的情况下继续种植。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1-11-25/55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