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引领中国农药阔步迈进“中国创造”


  11月10日,对于湖南化工研究院(湖南海利集团公司)来说,是一个值得喜庆的日子,这一天他们迎来了60华诞。而就在这个喜庆日子到来前夕,他们收到一份来自国家科技部的厚礼:以该院为依托组建的国家农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过专家严格验收后,正式被国家科技部下文命名。这标志经过几代人60年艰苦创业,该院已由一家地方性科研院所一跃成为国家农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成了从“地方队”到“国家队”质的跃升;成为继袁隆平任主任的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之后,我省第五家国家级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在这双喜临门的喜庆时刻,记者日前特地专访了该院院长、工程中心主任王晓光。

  “创新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作为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光召奖获得者、湖南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省优秀专家、省“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专家、全省首届科技领军人才,王晓光这些年共独立或主持完成科研课题30余项,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开创性成果,获得的省级以上的奖励有12项之多,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省、行业科技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发明专利21项,省发明专利金奖1项,在全省和全国农药科研领域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自1998年担任院长以来,王晓光还带领全院科研人员和职工坚持自主创新促发展,使研究院由一家单纯的科技机构,转化为一个集科研、产业化、销售于一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大型科研产业集团。

  “创新是我们永远的追求。”说起这些年从事科研和领带该院开展二次创业的历程,王晓光感触最深就是“创新”两字。他说:“研究院60年的历史,就是中国农药产业发展创新的历史,就是中国农药由‘仿制’向‘创制’阔步迈进的历史,就是中国科技体制创新的历史。”

  历史是不应该被遗忘的。1951年,伴随着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作为全国最早的一批专门从事农药和化肥研究的科研机构,该院的前身省工业厅工业试验所,在长沙挂牌。肩负为农业大省服务的重任,该机构从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就注定了它的不轻松。

  试验所刚建立,科研人员欠缺,各种设施、设备奇缺,那时的试验所用“白手起家”形容也许一点也不为过。但是科研人员以时不我待的创新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开展了热法脱氟磷肥、钾钙混合肥、钙镁熔融磷肥的研究,并获得了成功。完成了国家“六五”攻关项目禾草丹、甲基异氰酸酯和速灭威的开发研究,并建立了试验工场,为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为我省、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科研不断取得成功的同时,试验所的体制改革也不断得到发展,1959年,试验所改名为湖南化工研究所,1988年更名为湖南化工研究院。1984年,研究院被列为全省首批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单位。1994年,以研究院为主发起组建湖南海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湖南海利”作为我国科研院所第二家和沪市湘股第一家成功上市。

  “瞄准‘中国创造’不止步”

  在王晓光看来,该院的创业史,是一部充满精彩和传奇的历史,是一部陪伴和引领中国农药自主创新,向“中国创造”迈进的历史。

  但正和全国所有的科研机构一样,该院以前的科研更多的还是以仿制为主,科研成果也多是仿制国外的农药产品。这些科研成果不但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而且都是传统农药和化肥。与现代农药和化肥比,传统农药和化肥,特别是传统农药更多的不足和缺陷,是毒性较高、用量较大、残留高、难分解、对环境和施用人员影响大。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和对生活质量追求的升级,人们对这些农药有些“望而生畏”,“谈药色变”。

  同时,又由于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很多科研人员辛勤劳动的成果又往往被锁在“柜子里”。

  怎么办?进入本世纪初,研究院“一班人”在院长王晓光的带领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始第二次创业的历史进程。在科研上,他们坚持自主创新,逐步摆脱仿制思路的束缚,着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为此,他们相继组建了省农用化学品重点实验室、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湖南基地和国家农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不断强化科研力量,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化肥 强化 杀虫剂 转化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