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引领中国农药阔步迈进“中国创造”

零零社区网友  2011-11-10  互联网

  11月10日,对于湖南化工研究院(湖南海利集团公司)来说,是一个值得喜庆的日子,这一天他们迎来了60华诞。而就在这个喜庆日子到来前夕,他们收到一份来自国家科技部的厚礼:以该院为依托组建的国家农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过专家严格验收后,正式被国家科技部下文命名。这标志经过几代人60年艰苦创业,该院已由一家地方性科研院所一跃成为国家农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成了从“地方队”到“国家队”质的跃升;成为继袁隆平任主任的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之后,我省第五家国家级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在这双喜临门的喜庆时刻,记者日前特地专访了该院院长、工程中心主任王晓光。

  “创新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作为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光召奖获得者、湖南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省优秀专家、省“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专家、全省首届科技领军人才,王晓光这些年共独立或主持完成科研课题30余项,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开创性成果,获得的省级以上的奖励有12项之多,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省、行业科技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发明专利21项,省发明专利金奖1项,在全省和全国农药科研领域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自1998年担任院长以来,王晓光还带领全院科研人员和职工坚持自主创新促发展,使研究院由一家单纯的科技机构,转化为一个集科研、产业化、销售于一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大型科研产业集团。

  “创新是我们永远的追求。”说起这些年从事科研和领带该院开展二次创业的历程,王晓光感触最深就是“创新”两字。他说:“研究院60年的历史,就是中国农药产业发展创新的历史,就是中国农药由‘仿制’向‘创制’阔步迈进的历史,就是中国科技体制创新的历史。”

  历史是不应该被遗忘的。1951年,伴随着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作为全国最早的一批专门从事农药和化肥研究的科研机构,该院的前身省工业厅工业试验所,在长沙挂牌。肩负为农业大省服务的重任,该机构从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就注定了它的不轻松。

  试验所刚建立,科研人员欠缺,各种设施、设备奇缺,那时的试验所用“白手起家”形容也许一点也不为过。但是科研人员以时不我待的创新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开展了热法脱氟磷肥、钾钙混合肥、钙镁熔融磷肥的研究,并获得了成功。完成了国家“六五”攻关项目禾草丹、甲基异氰酸酯和速灭威的开发研究,并建立了试验工场,为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为我省、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科研不断取得成功的同时,试验所的体制改革也不断得到发展,1959年,试验所改名为湖南化工研究所,1988年更名为湖南化工研究院。1984年,研究院被列为全省首批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单位。1994年,以研究院为主发起组建湖南海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湖南海利”作为我国科研院所第二家和沪市湘股第一家成功上市。

  “瞄准‘中国创造’不止步”

  在王晓光看来,该院的创业史,是一部充满精彩和传奇的历史,是一部陪伴和引领中国农药自主创新,向“中国创造”迈进的历史。

  但正和全国所有的科研机构一样,该院以前的科研更多的还是以仿制为主,科研成果也多是仿制国外的农药产品。这些科研成果不但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而且都是传统农药和化肥。与现代农药和化肥比,传统农药和化肥,特别是传统农药更多的不足和缺陷,是毒性较高、用量较大、残留高、难分解、对环境和施用人员影响大。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和对生活质量追求的升级,人们对这些农药有些“望而生畏”,“谈药色变”。

  同时,又由于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很多科研人员辛勤劳动的成果又往往被锁在“柜子里”。

  怎么办?进入本世纪初,研究院“一班人”在院长王晓光的带领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始第二次创业的历史进程。在科研上,他们坚持自主创新,逐步摆脱仿制思路的束缚,着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为此,他们相继组建了省农用化学品重点实验室、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湖南基地和国家农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不断强化科研力量,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科研人员的辛勤劳动很快获得了回报。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农药中间体“甲基异氰酸酯”的研发成功。这一项目的成功,为新型农药的研发成功打开了方便之门,该项目1988年获得了获国家发明奖和发明专利。

  此后,研究院以该中间体为依托,先后开发出号称“当今世界第三代药”的氨基甲酸酯杀虫剂10多种农药新品种,在行业技术创新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家MIC工业化生产的国家,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立下了一块重要的里程碑。该技术先后转让6家大型农药企业成功转化,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00多亿元,社会效益1000多亿元,每年为国家节约外汇近1亿美元。

  杀虫剂“残杀威原药技术开发”项目也是值得一提的。以该技术开发的农药新品种,比传统农药毒性和残留都大大降低,被广泛应用于消灭家庭及公共场所中的各种害虫,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防治家庭卫生害虫的优良药品之一。该项目因此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农药中间体“呋喃酚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的研发成功,打破了国外少数发达国家对该产品的垄断地位,改变了我国农药克百威所需原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实现了自给并出口创汇。该技术被海利株洲公司成功转化后,使我国成为该产品世界主要生产国。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一个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相继诞生。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10件,PCT专利17件,获专利授权50件。共合成与筛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化合物5000多个,发现高活性化合物400多个,有近30个较理想活性化合物进入田间小区试验和急性毒性试验,我国第一个自主创新杀虫剂新品种硫肟醚,我省第一个自主创新的除草剂新品种甲硫嘧磺隆,都在这里问世。农药原始性创新成果受到美国罗门哈斯公司、美国道农业科学公司、德国拜耳公司、韩国东部韩农、日本住友公司的高度关注。这标志着我省乃至我国创制药的研究开发正在加快步伐,实现了我国农药由“仿制”迈向“创制”的跨越。

  与此同时,他们在科技体制上,以集团成立为契机,着力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积极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湖南海利”先后投资控股江西贵溪农药厂,组建了海利贵溪化工农药有限公司;整体兼并株洲烧碱厂和常德长丰农药厂,组建湖南海利株洲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和湖南海利常德农药化工股份公司;与中国农大合作组建中国农大涿州(海利)种衣剂厂。通过这一系列努力,使湖南海利发展成为一家上下游汇聚、一体化经营的大型企业,成为我省的利税大户。

  该院创新的经验,引起中央的关注和重视。1999年5月,研究院作为唯一一家地方院所在全国242家部属院所企业化动员大会上作了经验介绍,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等领导人的高度肯定。

  “未来将进一步强化原始创新”

  “未来将进一步强化原始创新。”辉煌的60年,让研究院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未来,王晓光更加踌躇满志。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和动力,也是一个科研机构和企业发展的灵魂和原始驱动力。创新,让研究院尝到了甜头,也更让他们明白了未来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平台建设,在药创制及新产品研发方面向世界一流水平看齐,在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上,继续保持国内领先优势;进一步整合、拓展社会化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国家级行业技术研发中心和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同时,紧紧围绕公司战略发展目标,通过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推动公司优势产品上台阶与产业、产品结构调整。” 谈起未来的思路,王晓光成竹在胸。


  “在具体的实施方案上,一要进一步强化农药原始性创新工作,密切跟踪全球最新发展动态,力争5年间有3~4个新化合物进入小试研究,1个品种进入中试研究,有1~2个新药获得农药正式登记,带动我国农药经济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加强与国外公司在技术上的合作,实质性地推进国际合作,实现与国际大公司友好持续发展。二要进一步加强国家、省级科研平台建设,运行和发展好国家农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升级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湖南省聚碳酸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要建设并获得国家GLP实验室认证,构建区域农产品安全评价中心和物化数据中心,努力实现国际化学品GLP数据共享与运营,为帮助国内企业顺利完成REACH注册和执行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提供服务。四要在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以及新型材料研究及开发上,进一步取得重大技术突破,通过系列产品的创新应用,特别是对皮革废水、造纸废水的治理和含盐废渣的综合处理,以及储能材料(锰酸锂)、新能源材料(LED)及战略性新兴材料(PC)的研究开发工作,为实现我国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重大贡献。”王晓光说。

  王晓光描绘的清晰蓝图,更增添了我们对研究院未来发展的信心。我们深信,研究院的未来将更加辉煌,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1-11-10/55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