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年养蚕12次是怎么做到的?


  养蚕的次数,从传统的一年三至四次,增加到一年十二次;养蚕的收入,从原来的靠天吃饭,变成了固定而且高薪;茧价不再随行就市,甚至有了定价权。自从本报报道了新昌梅渚镇宋家村规模化养蚕以后(详见9月22日C12版《新昌有人一年养蚕12次规模化养殖能否拯救浙江丝绸业》),不少老蚕农打进本报电话,咨询一年养12次蚕到底是怎么养出来的。

  错峰养蚕

  最勤快的老蚕农月入4000多元

  新昌县华兴桑业专业合作社位于新昌梅渚镇宋家村海拔200米左右的一座小山上。放眼望去,绿色的桑林占据了一半多的山坡,三四排小平房掩映在桑林之间。这样的规模,放在全省也是数一数二的。合作社董事长宋六华指着桑树林自豪地说,经过土地流转之后,合作社集中了1000亩桑地,以及6000平方米左右的蚕室和一个烘干站。现在,村里平时赋闲在家的老蚕农,负责合作社的桑树养护和养蚕,由合作社发工资,老蚕农的身份也随之转变成了桑蚕工人。

  经过前期桑树的培育之后,去年合作社的蚕室正式启用,一年下来养了12次蚕,总共养蚕种1100多张,总产量为50吨左右。

  养蚕依赖于桑叶,对气候的要求也比较高,传统养蚕从每年4月份开始至10月份结束,分成春蚕、夏蚕、早秋和晚秋四次,不过前几年茧价不高,桑叶地越来越少,省内很多地区将传统的一年四次减为三次。

  “要想增加养蚕次数,提高产量,最关键的是错峰,”新昌县蚕桑技术推广总站站长楼平说。

  楼平算了笔账:蚕室总共有6000平方米,以20平方米养一张蚕种来计算,一次总共可以养300张蚕种。养一次蚕的周期为一个月左右。蚕宝宝做茧前的一周左右是最忙的时候,一般一张蚕种需要1-2个人手,300张蚕种起码需要300个人以上。

  但是村里的劳动力有限。目前,村里有36名固定的老蚕农,还有60多位临时工。“为了避开最后一周的用工高峰期,就想到了每个月错峰养蚕。”楼平说,比如,从4月份开始养,4月10日取第一批蚕种,4月20日开始养第二批,4月30日再养第三批,以这样的规律养蚕,就可以避免用工高峰期同时出现,一直可以持续到9月份。

  合作社总共有153间蚕室,每个蚕室门前都标注了房号,每间蚕室40平方米左右。蚕宝宝刚刚孵出来时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比较高,所以9个小蚕室统一装上了大空调。等过了一眠(停止进食和脱皮的过程叫眠,蚕宝宝一生总共有四眠)之后,蚕宝宝们被分配进大蚕宝宝室,由老蚕农精心喂养。

  从原来的家家户户散养,蚕价看天吃饭,到现在给合作社打工,老蚕农发现这笔交易怎么算都划算。这里的养蚕工一个月的工资在2500元左右,最忙的时候,村里60岁的大伯宋金龙一个月收入超过了4000元。

  蚕茧质量高了

  蚕农有了定价权

  听说宋家村成立了合作社,今年,不少周边村庄的蚕农拿着自己预订的蚕种来合作社寄养,宁愿自己给合作社打工。

  做矿产生意起家的合作社董事长宋六华发现,规模化养蚕后,蚕农的积极性高了。养出来的茧子不再随行就市,甚至有了定价权。今年4月份,市场上干茧价格炒到了13万元/吨,不少缫丝企业找宋六华开后门,不过宋六华一颗茧子也没卖,打算囤到春节前后一起出手。“春节前后正好是空当期,一般来说,行情比较高。”而之前散养时,鲜茧没办法囤,无论行情好坏,蚕农只能送到蚕站里等待收购。

  新昌县蚕桑技术推广总站站长楼平说,宋家村人口不多,而且近年来随着养蚕人数的减少,一年的养蚕数量只有100多张,合作社化操作之后,养蚕量增加了10倍多。

  楼平还发现,规模养殖之后,蚕茧的质量比以往散养有了很大提高,大部分可以达到4A白厂丝的标准(白厂丝的最高标准)。“每个人的养蚕技术有区别,桑叶质量参差不齐,为了增加茧子的分量,蚕农在收茧的时候故意洒水,都会影响蚕子质量。”因此,规模化养殖的另一大好处,就是可以进行标准化生产,大幅提高蚕茧质量,这对于浙江丝绸业的产业升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散养 蚕茧 桑叶 蚕桑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