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把维护农民利益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


  确立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基本经营制度,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出发,我国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全面放开粮食等农产品流通,建立农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体系;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不断加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日趋健全完善,农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确立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开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努力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从1949年到2010年,在人口由5.4亿大幅度增长到13.4亿的情况下,人均粮食占有量由200公斤增加到400公斤。201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达到52%。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

  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进入非农产业和城镇,推进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目前,全国有2.42亿农村劳动力转入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0年的49.7%。这既拓展了农民就业增收的渠道与空间,也加速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社会主义村建设全面展开。新中国成立后,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迈出重大步伐;农村社会主义民主不断扩大,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完善,社会管理不断加强。

  9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无不渗透着我们党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的深切情怀

  胡锦涛同志指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在90年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我们党带领人民积累了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丰富经验。

  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和解决“三农”问题,把农业作为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把农村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把农民问题作为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在指导思想上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在政策制定上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首位,在战略部署上优先安排农村工作,在组织保障上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努力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关心和支持“三农”发展的氛围与合力。

  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我们党始终强调农业基础地位,要求做到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弦始终紧绷、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警钟始终长鸣。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路,必须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和选择,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包产到户、乡镇企业等新生事物都是在党领导下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尊重农民意愿和选择,能调动农民积极性,找到符合农业农村实际的发展道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尊重农民首创精神,能激活农村生产要素,焕发农业农村的勃勃生机。

  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断完善农村体制机制。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断完善农业基本经营体制,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农产品流通体制、农村金融和财税体制等改革,大力培育农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推进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进入新世纪,大力推进城乡统筹,进一步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推动城乡资源合理流动,为发展农业、富裕农民和繁荣农村提供动力源泉,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坚持着力改善农村民生,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以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让广大农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以维护农民利益为根本扎实推进新时期“三农”工作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目前,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仍然困难。这要求我们认真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牢记“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扎实推进“三农”工作,在维护农民根本利益这个重大问题上继续付出不懈努力。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现代化 粮食 农民利益 总体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