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27日电(记者 于文静)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近日召开全体会议,进一步安排部署防汛抗旱减灾工作。会上指出,根据气象预测,部分地区干旱缺水还将发展,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可低估。要加大受旱地区的抗旱力度,密切关注秋粮和其他重要农作物主产区旱情变化。加快抗旱减灾体系建设,提升抗旱应急服务能力,加强农业技术指导,千方百计夺取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
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强调,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要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
粮食生产受水影响最大,“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的农谚道出了水利对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我国雨洪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旱涝灾害频繁交替发生,粮食生产的自然天气条件较差。农田水利设施可显著提高粮食生产抗御自然旱涝灾害的能力。有关研究显示,在影响粮食生产的诸多要素中,水的增产效应最为突出,水利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在40%以上。我国目前灌溉耕地的单位粮食生产能力是全国平均数值的1.8倍,是旱地的2.9倍。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建成大中型灌区、泵站、机井、小型水库、塘坝等各类农田水利工程2000多万处,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2.4亿亩扩大到8.77亿亩,发展节水灌溉工程面积3.3亿亩。在黄淮海地区开展大规模旱涝碱综合治理,在南方地区进行了以渍害田治理为主的中低产田改造,发展牧区草场灌溉面积1200余万亩。农田水利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田水利体系,极大地改变了过去农业靠天吃饭的落后局面。
应该看到,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制约。目前,全国仍有一半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现有灌区普遍存在老化失修、配套差、标准低、效益衰减等问题,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比重低。据统计,我国80%以上大中型灌区已经运行30年以上,全国大型灌区骨干设施完好率不足60%,中小型灌区干支渠完好率只有50%左右,大型灌溉排水泵站老化破坏率达75%左右,“五小水利”设施损毁严重,因水利设施老化损坏年均减少有效灌溉面积约311万亩。农田灌排“最后一公里”问题十分突出。节水灌溉面积仅占总灌溉面积的43.5%。近10年来,全国年均旱涝受灾面积5.1亿亩,约占耕地面积的28%,粮食损失严重。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把水利作为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要加快推进灌区建设,确保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要结合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新建一批灌区,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要推进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加强重点涝区治理,完善灌排体系。要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各级财政都要大幅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还要引导农民为改善生活生产条件自愿投工投劳。要扩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范围,优先安排产粮大县,对县域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集中配套改造。要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提高山区蓄水供水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要把节水灌溉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根本性措施,大力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全面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总之,要下大力气在全国大规莫展农田水利建设,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利保障。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1-07-27/54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