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损毁严重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功效渐失


  从对湖北省33个村庄1068个农户的调查来看,近四成村庄没有电排设施,过半村庄缺少水井和堰塘,三成以上的村庄无水库,沟渠硬化程度严重偏低且增速缓慢。基层农田水利设施拥有量匮乏,以及年久失修导致的不能正常使用和废弃现象严重,虽然在好年成可以“靠天吃饭”,但当遇到灾害时却无力应对。

  完备的水利体系

  “沙洋地处江汉平原与鄂西岗地过渡带,汉江下游首段,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境内水系发达,较大河流有西荆河和桥河,百亩以上湖泊25座,湖面约20.84万亩,共有水域面积266.6平方公里。”7月15日,在沙洋县水务局,该局局长胡登权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胡登权介绍,沙洋是一个农业大县,也是水利大县,全县93.5万亩耕地面积中,共有水田78万亩,旱地15.5万亩。境内现有各类蓄水工程31432处,总库容5.71亿立方米,拥有大小灌区258处,有效灌溉面积65万亩。

  胡登权告诉记者,沙洋县历来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共建有各类水利基础设施30099处。其中,堤防工程4条,总长123.41公里;分蓄洪区有邓家湖、小江湖2个,民垸58处,面积77828亩;各类水库63座;塘堰3.12万口;河坝28处;排灌涵闸86座;电力排灌站264座(其中排涝泵站55处,灌溉泵站209座),初步形成了以漳河水库为后盾,中小型水库和电力灌溉站为骨干,小型堰塘为基础,大、中、小结合,蓄、引、提相配套的灌溉供水系统,以堤防抗御外洪和水库拦蓄山洪的防洪系统,以及以沿江滨湖涵闸、泵站为主的排涝系统。

  破败的农田水利设施

  “虽然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沙洋水利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与新时期农业大县的发展要求相比,沙洋水利仍然面临种种问题。”胡登权说。一是防洪形势依然严峻。沙洋因位于汉江洪水走廊和四湖上区,加之地处江汉平原向鄂北岗地的过渡带,一遇暴雨则易发生洪涝。二是排涝标准依旧偏低。目前沙洋虽然基本建成了沟、渠、闸、泵相配套,排水和调蓄相结合的排涝系统工程,但全县的排涝标准依旧偏低,且呈下降趋势。三是抗旱能力不强。沙洋县农田灌溉主要依靠漳河水库二干渠、三干渠,中小水库,以及沿汉江、长湖、西荆河、桥河涵闸和泵站取水,在山丘区以塘堰、河坝等小型工程为补剂,并无较大灌溉设施。

  “目前,大部分灌溉泵站设施老化失修、渠系萎缩损毁严重,抗旱能力低下。”胡登权说。

  以该县李市镇为例。李市镇的水利工程设施,以1977年开挖、1979年建成的总干渠为中心,两边各建有东干渠和东支渠两条干渠。此外,围绕主干渠,由北往南,还分别建有一支渠、二支渠等10条横向支渠。这10条横向的支渠全部都与总干渠相连,形成网状格子结构水系。灌溉时,从汉江引水,经过地孔闸,通过总干渠引入李市,然后,总干渠中的水通过各支渠再流入到每个村的村口或村内。排涝时,则通过泵站将从这些渠道中汇集而成的水强排入西荆河,然后流入汉江。

  然而,如此完备的水利体系,其现状却十分堪忧。记者现场调查发现,目前这些主要的渠道均存在严重问题:一是沟渠淤塞严重,二是堤坝损坏严重,有些渠道已经没有了渠型,无法发挥原设计时的排涝抗旱作用。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课题组的调查结果表明,由于年久失修,加上村民的人为破坏,目前全镇3条干渠与10条支渠的渠道淤塞深度平均在1米至1.3米之间,严重的渠段在1.5米至2米左右。几乎所有渠道的堤岸均被村民种植了树木,而这些树木又并不是加固堤面的防浪林,绝大部分都是白杨树。此外,超过50%的堤面被村民种植了各种各样的庄稼,背水面尤其严重,有些渠道已经没有了渠型。

  湖北省水利厅提供给本报记者的有关数据亦显示,该省大部分水利工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期,受当时的经济和技术条件限制,普遍存在工程建设标准低,施工质量差,配套不完善等“先天不足”问题;此外,工程运行至今已40余年,因运行管理经费不足,管护跟不上,导致工程老损严重等“后天失调”等后果,致使工程效益和灌、排面积逐年衰减,抗御旱涝灾害能力降低。

  据湖北省水利部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该省水利设施总蓄水能力下降了40%左右,灌排效率衰减50%以上,中小泵站老损率达65%。目前,全省40%左右的农田不能保收,60%左右的农田也仅能抗御5年一遇的灾害,“靠天吃饭”的情况仍然比较突出。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干渠 支渠 岗地 树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