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7月9日发布的报告显示,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4%,较5月扩大0.9个百分点,涨幅再创3年来的新高。其中,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约为3.7个百分点,今年新涨价因素约为2.7个百分点。
报告的数据显示,城市同比上涨6.2%,农村上涨7.0%;食品价格上涨14.4%,非食品价格上涨3.0%;消费品价格上涨7.4%,服务项目价格上涨4.0%;在各类商品和服务中,6月份全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4.4%,影响CPI上涨约4.26个百分点,占CPI同比涨幅的66.6%。其中,猪肉价格上涨57.1%,影响CPI上涨约1.37个百分点。
专家普遍预计,短期内CPI仍将保持高位,下半年有望逐步回落。但人们对通胀预期的疑惑和焦虑并不能因此减少。因为,只要去菜市场上走一走,就能够感受这些数据的真切,明显知道“钱包”缩水了。
今年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夏粮连续第8年获得丰收,蔬菜瓜果大批量上市环比价格持续下降,除猪肉价格出现周期性波动外,农产品供求关系总体好于预期。可是,为什么与以往多轮物价上涨一样,食品价格仍然充当了涨价的首要推手?
笔者认为,目前的CPI高位运行,表面看起来是食品价格领涨,实则是非食品价格因素特别是居住类价格居高不下引致的生产成本高企的价格传导所致。
人们通常所说的通货膨胀,指的是商品价格持续、超过一定幅度的上涨,可是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也属于通货膨胀。房价虽然不直接计入CPI,但前几年国内房价连续快速上涨,使广大居民住房负担不断加重。这在大大削弱了百姓对一般商品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的同时,使劳动力的基本成本也不断推高。
城市劳动力基本成本的提高,是如何传导到以农产品为主的食品上的?原因也并不复杂。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逐步形成的“多面手”劳动力角色是不折不扣的中国特色:不仅承担着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使命,而且在第二、第三产业中也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从业者、参与者(农民工),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他们在第一产业以及二三产业从业的机会成本彼此参照,相互推高,最终从食品价格涨势上体现出来,应该不难理解。
在这种背景下,首先,各地劳动力成本的普遍上升,加大了农产品生产用工成本上升。随着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民进城打工收入不断增加,农业生产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对劳动力的吸引力显著弱于城市服务业。2010年以来,很多地方的雇工费用比几年前翻了一番还不止,由此增加了生产成本已是不争的事实。其次,农资、饲料等价格和土地租金的上涨过快,推动了生产成本的上涨。近年来,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价格的大幅上升,土地租金也在涨,也是形成生产成本上升的重要原因。
另外,为了保障宏观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稳定,我国农产品价格长期以来总体水平偏低,不能真实反映我国耕地和淡水等资源的稀缺程度。从产业发展的历史和长远趋势来看,食品价格上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产品价值的理性回归。
在当前通胀预期加强的情况下,农产品价格又在CPI中权重偏大,宏观经济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相对敏感。因此,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过快上涨很有必要。但只要这种上涨是温和而稳定的,无论是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还是对保障供给、转变消费者观念,促进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维护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都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1-07-20/54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