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给钱不如给个好干部


  2011年3月,来自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瓦斜乡永吉村的落榜高中毕业生刘正儒走进了陇东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园艺生产技术专业班,开始了为期两年半的大学生活。刘正儒说,2003年他高中落榜之后,一直在外打工,没想到能在阔别校园7年之后,在经过村、乡、县、市四级的层层把关后能够跨入大学校门,而且是免费上大学。这得益于甘肃省庆阳市实施的“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工程,让他圆了大学梦。

  “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工程是庆阳市委于2009年实施的一项惠民强农工程,具体由市委组织部会同财政、教育、陇东学院等部门组织落实,计划从2010年起,每村选派一名优秀高中毕业生到陇东学院接受系统的涉农专业技术知识学习。计划分3批从全市1260个行政村中选拔录用1260名农民大学生,为每村培养1名实用技术和管理人才。学员学费、书本费、住宿费、交通费由市、县(区)两级财政承担。学员在培养前签订返乡服务协议书:学成后返回原所在村,服务和创业5年。目前已经有700多名学员入学。

  “庆阳市委决定实施‘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工程,目的就是为农村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用得上、留得住的本乡本土大学生,为村级班子培养后备人才,为农民致富培养产业带头人,为村建设提供必需的智力保障和技术支撑。”庆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阎晓辉说。

  承担培养任务的陇东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白学锋介绍,接手这个任务后,学院针对培养目标,开设了作物生产技术和园艺生产技术两个专业,学制两年半。对农民大学生在教学模式上突出“理论+实训”的特点,一方面教授政治理论知识和农业专业知识,另一方面突出学生社会实践和创业计划的制定。去年寒假,学院为2010级学员布置了一道实践课题:做一份村情调研报告。2010级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姚超波利用一个寒假的时间走访了他所在的正宁县宫河镇姚家川村的50多户人家,写出了一份村情报告。在调研中他和村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更加坚定了学成后回乡带领乡亲致富的信念。

  白学锋说,为了提高学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管理能力,为今后参与村级组织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学院在两个专业中组建了学生会,成立了党支部,发展入党积极分子。至目前,2010级350多名学员中,有120多名提交了入党申请书,有50多名入党积极分子被吸纳入党,党员比例达15%。

  刚刚入党的宁县太冒乡任家村的2010级园艺一班学员任珊珊说:“是党的好政策让我来到了大学。以前我来上学的想法只是为了将来自己的日子能够过好一点。现在通过学习,我懂得了,一个共产党员不单单是为了自己,而是要为家乡、为乡亲们做一些事情,帮助乡亲们发家致富。”

  来自环县耿湾乡的学员刘富银打算毕业后在村里带头搞绒山羊养殖,他说:“高考落榜后,做梦都没有想到能踏进大学的校门,我要好好学知识、学技术,毕业后回到村里和乡亲们一块儿致富,把村里的事办好。”

  这项工程在庆阳市农村高中毕业的回乡青年和创业人员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欢迎。年届而立的宁县九岘乡北庄村青年崔小宁1999年高中毕业,先后到广东、天津打工,后来回乡创业。去年他接到选拔“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的通知后,毛遂自荐到大学“充电”。合水县太白镇葫芦河村的白亚莉2008年高中毕业后到浙江省衢州市一家4星级酒店打工,收入不错。

  2010年4月还在衢州市技能比赛酒店服务项目中获得第一名。但当她得知家乡招收“农民大学生”的消息后,不顾酒店的挽留,回村报名来不及就马上用电话报了名。白亚莉说,这一次太白镇共有4个名额,但有6个人报名,为此,乡上还举行了一次面试选拔,最终她如愿以偿地进了大学的门。作物专业的王岗锋说:“我们这些人来自农村,了解家乡,知道农民要什么,通过系统专业的学习,再回到家乡就能教农民怎样做。”

  “给钱不如给个好干部!”合水县太白镇党委书记孟乾坤说,“农村需要人才,更需要心在农村、根扎农村的‘永久牌’人才。我们是抱着对组织负责、对社会负责,更是对农村发展负责的态度选拔输送人才的。我们期待着他们的学成归来。”

  阎晓辉认为,一般来讲,本土人才,热爱家乡,熟悉家乡,服务家乡更有动力。他说,庆阳市委、市政府对这件事很重视,拿出2000多万元,用三年时间完成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的培养计划。从学生入学开始,组织部门就全程跟踪学生的成长,建立档案,同时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工作。两年后,他们回到农村,其作用就会显现出来,这是加强基层党建的一项创举,也成为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抓手。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园艺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