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农民工改变中国”调查:温州农民最早洗脚上岸


  曙光初现,叶克春的回乡,将带动一场改变桥头镇的经商浪潮。

  2

  弹棉郎卖纽扣致富

  叶克春拿了200多元钱的钮扣回桥头。叶克春把钮扣钉在白布上,剪成一板板出售,销量出奇的好

  叶克春回到永嘉桥头镇的时候,商品经济的苗头已经开始出现。他的同镇老乡邹永芳,花1元钱买了一只挑货郎兜售的塑料编织虾,并借助当地农化厂的供销员往外推销,订单一下子达到数十万元,轰动一时。

  春节刚过,商业嗅觉灵敏的叶克春就来到温州市区,到处询问有没有生意做,干什么才赚钱。他也遇到了一个挑货郎。对方介绍,到台州市的路桥区或许有生意可做。

  一头雾水的叶克春,与堂兄叶克林和另外两位老乡凑了600元钱,赶到了路桥区。路上,一名老乡反悔退出,另一老乡转行做起了塑料编织。最后,叶克春与叶克林被写进了《桥头镇志》,经温州官方认定为桥头镇最早从事钮扣贩卖的商人。

  走进“克春钮扣”的门店找叶克春,他的儿媳妇朝一边努努嘴。在楼梯口的角落里,现年60岁的“克春钮扣厂”创始人、数千万身家的叶克春坐在一张矮板凳上,给一包包钮扣过塑封装,满头大汗。

  小儿子叶立敏说,父亲太老土了,怎么看都像个农民,不像个知名商人。

  成名以前的叶克春更老土。他从桥头镇外出,因为没有班车,只能在路口等过往的顺风车。有时候一等几天都不见车经过,“路上真的是一辆车来回都没有。”

  看到有几家人在做铁钮扣,叶克春拿了200多元钱的钮扣回桥头。

  叶克春把钮扣钉在白布上,剪成一板板出售,销量出奇的好。1979年的温州,正迎来一股走私热潮。大量的走私手表、折叠伞等时髦玩意儿在温州的地下市场交易。这些外地来的顾客也看上了桥头的钮扣,来买钮扣的人越来越多。

  除了等客上门,叶克春也带着钮扣、塑料编织品、衣服等货物到外地的供销社销售。凭借弹棉被时积累的供销社资源,生意越做越好。

  但是在1979年的永嘉,买卖钮扣还不能光明正大。去外地进货也一样,都是偷偷摸摸的。

  在路上钱也不敢多带,一旦被查出来就很可能被没收。进好了货,往往是一下车,身上背两个包,两手各提一个包,撒腿就跑。

  尽管一再小心翼翼,叶克春还是在余姚被抓过一次。身上被搜出了托运单和3000元现金,都被没收。

  上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相交的桥头镇,没有市场,没有工商所,也没有税务所。大家都是把货物摆在镇上的桥上卖。没有银行,只有信用社,叶克春不敢把钱存在信用社,都放在家里。

  现在的叶克春,钱已经多得家里都放不下了。他自己有一个工厂,固定资产价值就超过2000万元。

  叶克春说,他想退休了,真的什么都不做了。

  3

  妇女主任的时代选择

  由于带动数千名妇女从灶台走上柜台,王碎奶担任了桥头钮扣市场个体协会的会长。她也随着市场一起,成了时代标志

  桥头镇最有名气的人,要数王碎奶。她是另一个做钮扣生意成名的农民。

  王碎奶1947年出生在桥头镇黄堡村,这里已经是全镇平原地带的边缘,耕地面积更加有限。

  1963年,王碎奶小学毕业,读了半年农业初中,不料母亲病故。16岁的她辍学当年就嫁到桥头村。

  1979年,叶克春在镇里那座大桥上摆摊卖钮扣时,王碎奶还是个家庭妇女。

  “当时没有生意做,种地粮食又不够吃。”王碎奶很苦恼。更苦恼的是,作为家庭妇女,不挣钱就没有经济自由,花钱都要问家里的男人要。

  看到叶克春卖钮扣,当地人也跟着去外面进货来卖。不到一个星期,桥上卖钮扣的摊贩就发展到了42家,其中就包括王碎奶。她让读中学的儿子利用周末去外面进货。第一次花了一个星期,赚了100多元钱,第二次赚了200元。在生产队一年做到头一分钱都没有,这样的经商收入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桥头卖钮扣的很快就有200多家。1983年,永嘉县政府正式开放桥头钮扣市场,到年底摊位达到500个,每天数千顾客、上百辆车挤在一条600米长、8米宽的街道两旁,和两座34米长、5米宽的桥上。

  1984年,298个个体摊贩筹资近6万元,在小学操场建成瓦棚市场。1985年,个体摊贩又筹资30多万元,建成4层楼的新市场。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杉木 耕地面积 群体 茄子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