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商务部渐进推动农超对接 寻求市场解决


  为解决农产品“买卖难”问题,力推“农超对接”已有数年的商务部,下一步将积极构建长效机制来解决上述问题,5月17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如此表示。

  姚坚称,商务部将继续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并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此外,商务部也将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市场监测、信息引导和产销对接,维护蔬菜市场稳定,保障菜农利益。

  另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早在2009年,商务部即和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开展“农超对接”试点,3年以来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并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平抑物价的效果,但是结合中国现有市场环境,其推广仍面临诸多发展瓶颈。

  “中国鼓励更多企业参与农超对接,未来五年农产品直产直销占比有望翻倍。”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司长常晓春去年曾在一个小范围的吹风会上对本报记者透露。

  然而,常晓春亦强调,要长期发展可能用“渐进”形容更加合适。

  从“双百市场工程”到“农超对接”

  据商务部资料,解决农民“卖难”问题最早可以追溯至2006年,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实施的“双百市场工程”,2009年,商务部开始开展“农超对接”工作,去年则启动了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

  资料显示,在2006年~2009年,全国共有936家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企业和农贸市场的1565个项目得到商务部的扶持,中央财政并为此安排专项资金达15亿元。

  2009年,商务部会同农业部实施“农超对接”,中央财政安排4亿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在17个省(区、市)开展试点,试点范围包括农产品冷链系统、配送中心、快速检测系统及农产品品牌培育等205个建设项目。

  在实际运作中,“农超对接”的模式也确实提升了销售量。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北京市8家“农超对接”大型超市共销售的果蔬农产品达到了2.8万吨,销售额为3.8亿元,同比增幅都在10%以上。

  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重,也已经由“十一五”初期的15%提高到20%,然而,相比于亚太地区70%的比重,这个比例仍显太低。

  今年4月份,山东菜农韩进因为卷心菜价格低迷自杀,再次引发民众对“卖菜难”的思索,并追溯原因至中国居高不下的物流成本。与此同时,“农超对接”推行的有效性,再次被外界所关注。

  “农超对接”困难探讨

  “‘农超对接’是有先决条件的。”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司长王炳南在上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一个是生产的组织化和流通的组织化要达到一定的水准,另外在推进‘农超对接’的过程中要建立长期的契约关系。”

  据本报记者了解,目前生鲜食品市场流通的主要渠道还是传统的批发市场,70%左右产品仍由该市场提供。而直产直销的“农超对接”比例份额不到20%,且品种、覆盖范围都有限制。

  对于2009年中央财政所安排的4亿元“农超对接”投入,常晓春曾透露,“分摊到每个项目上大概是100万~200万。企业主要用这些资金来购买冷链设备,比如冷库等储藏设备。”这也意味着,“农超对接”从物流到供应体系建设等各个环节,并无太多资金支持。

  据常晓春介绍,遇到的困难是明显的,实际操作的时候他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

  “农产品超市经营的基本需求是规模化,保证不断档脱销,但我国农业生产环节仍以‘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为主,组织化水平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超对接’的开展。”常晓春说。

  “农超对接”需要农业合作组织与超市来谈论价格等细节问题,但据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提供的数据,中国仅有8.2%的农民加入了农业合作组织,这个数字在美国是80%,在日本则是90%。

  大型零售企业物美集团董事长助理富宇对本报记者说:“我们是和山东、河南、河北的合作社签订合同,现在超市内的援助专区卖的这些菜都是通过当地合作社采购的,因为农户不会有这么大的规模。”

  其次则是“进场费”和税收方面的实际困难。

  “现在很多超市的进入门槛很高,要收取高额的费用,这对于众多农业合作社来说,是个很大的阻碍。”常晓春指出,“其次是,大部分农户开不出超市所需的发票,超市不能够在卖完产品以后做相应的抵扣,这也是个很大的问题。”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蔬菜 组织化 品种 基础设施建设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