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北方的农民心中,春节之后,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将陆续进入返青期,需水量明显增加。但去年十月至今,中国北方冬麦区持续干旱。在连续七年实现粮食大丰收之后,今年伊始,中国农业部多次强调要确保夏粮“有个好收成”。以往,中国如何实现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的双增长?今年,大面积旱情是否会影响中国粮食安全,政府又将如何应对?
位于中国东北部的黑龙江省拥有富饶肥沃的黑土地,近年来,每年从黑龙江省调出的商品粮都在250亿公斤以上,这里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商品粮战略基地。去年秋收时节,黑龙江的农民常占早早地来到收粮现场等着排队卖粮。常占说:“产量不错,跟去年比基本上都挺稳定,一亩地(1/15公顷)能打1500斤稻子。全家能收4万多块钱。”
2010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创纪录地达到了5.4亿吨,同比增长近3%。这个丰收年让常占有些喜出望外。因为,当年春播之际,黑龙江遭遇了罕见的低温、内涝等自然灾害。不仅黑龙江如此,中国西南5省区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600万公顷;进入夏天,一些粮食主产区遭受洪涝灾害,上百条河流发生特大洪水。2010年,几乎整个中国的农业生产都面临着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的严峻形势。
但是,在多重不利因素叠加的情况下,中国粮食产量连续七年实现大丰收,粮食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粮食总产量和平均亩产都再创历史新高。同时,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也超过前四年平均水平,连续七年保持较高增速。
这“双丰收”是怎么来的?中国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总结道“概括地讲,就是靠政策,靠科学,靠投入。”
过去五年,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及农民的减免和补贴政策。2006年,中国全面取消农业税,这项决策减轻了农民1300多亿元人民币的负担。同时,又建立起对农民的补贴制度,补贴了1300多亿元补贴给农民。为了应对突发的自然灾害,国家对受灾地区及时出台了东北大棚育秧、西南地膜覆盖等补助政策,又对64个产粮大县实施重点奖励,新增财政补助资金超过100亿元人民币,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一直以来,靠天吃饭和抗风险能力差是中国传统农业的最大弊端,而近年来,中国农业生产逐渐向机械化转型,科技进步也成了粮食增产的重要支撑。2010年,中国共有50万名科技人员在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和科技服务,从病虫害防治到节水灌溉,从防灾减灾到农业机械化操作,对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曾表示,2010年农业科技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52%,这标志着中国农业进入了机械生产阶段。“‘十一五’期间(2006年到2010年),我们全国的农业机械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今年达到52%。我们现在讲农业增产,粮食增产,哪些方面的贡献呢?科技的贡献率今年也能够达到52%。标志着我们千百年来的以人力和畜力为主的农业生产耕种方式,进入了以机械为主的这么一个生产阶段。”
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历史新高,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所面临的通胀压力。2010年,整个国家CPI指数达到3.3%,其中大约七成以上涨幅是由于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特别是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要粮食价格更是轮番创出了历史新高。粮食大丰收的喜讯确保了粮价的稳定,也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市场对供应不足和国际粮食市场持续走高的恐慌。
与此同时,在粮价上涨的带动下,去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人增加766元人民币,扣除物价指数之后的实际增长率近11%。保证农民收入有所增长,同时又保证物价尤其是食品价格增长有所控制,两者之间似乎有一种难以平衡的两难。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郑风田教授表示,粮价上涨应被理解为“恢复性上涨”——“农民工进城打工工资涨了,土地涨了,原材料价格涨了,如果粮食价格不涨,农民的相对收入在下降。这样是个双刃剑。我觉得中国这次粮食涨价是在整个国家的通货膨胀压力情况下,很多价格都在涨,粮食价格也是自然地涨,不是说粮食价格狂涨别的没涨,而是恢复性地上涨。”
尽管粮食产量连年攀高,但是中国的农业生产也面临着亟待破解的难题。2010年,中国西南部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多省区遭遇洪涝灾害,田间地头的中小水利设施建设远远无法跟上农业发展的节奏,自然灾害为近年来水利发展的不足敲响了警钟。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先生曾在媒体上表示:“2010年的春旱到发生的一些洪涝灾害,大家已经都感觉到,我们国家的农业水利设施欠账太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太弱。一旦你缺乏这样的抗灾能力,或者来的自然灾害超过你抗灾能力,那你一定会减产。老天爷不会年年照顾你,真来了灾,你没有这些设施,你就无能为力。”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1-02-10/52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