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位于赣西南部,是江西省粮食主产区,全国商品粮基地,素有“赣中粮仓”之称。
2010年入夏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受了特大暴雨袭击。尽管吉安市也未免其害,但通过抢收抢种,加之粮食优质率的明显提高,全年粮食产量与去年相比基本持平。
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自夏粮开秤以来,大部分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收购进度放慢,部分县市纷纷停秤。而步入秋粮收购旺季的“小阳春”,这种“寒冬”却并未退却。大部分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拒收或想收而不能,绝大多数粮农只有依靠当地粮食加工企业或粮贩子收购,出现了丰年价涨、进度放慢、收购期推迟、压价压收、卖粮成本增加等复杂情况。作为收购主渠道的的国有粮食企业究竟怎么了?它的疲软,对粮食收购价格走势如何?记者近日赴吉安市重要产粮大县吉水县采访,以期管中窥豹。
门可罗雀的粮管所
再次见到记者,吉水县乌江粮管所所长李建敏一脸的愁云。一见面他就急切地向记者诉苦:“比去年都晚了快一个月了,我们所还没有收进一斤粮。养活在编的17个人一年开支近50万,如果没钱去收粮,旧贷还不了,职工工资也保证不了,这日子难以为继呀!”的确,记者放眼望去,粮管所往年繁忙的“排长龙”收购景象不复存在,门口除了几个脸色略显沉重的员工,看不到农民售粮的身影。
据吉水县粮食主管部门介绍,目前一些民营加工企业、特别是个体粮商直接放松质量标准,收购价格普遍比国有粮食企业高,对粮食流通市场的冲击日益凸现。以吉水县的优质中晚稻为例,平均收购价为128元/百斤至133元/百斤,远远高于国家公布的最低收购价。另外,目前国有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与粮食购销企业还未彻底分开,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经营业务上依靠吃政策性大锅饭的心理仍然存在,再加上沉重的经营包袱和人员负担,改制不到位,向银行举贷艰难。吉水全县目前70%的粮食由粮贩子上门收购,主要对象是散户,30%左右由民营加工企业委托收购,主要对象为大户。截至11 月25日,全县19个乡镇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秋粮收购仍是“零记录”。
粮食收购乱象迷眼
记者在吉水县调查中发现,目前的粮价上涨是在粮食连年增产、库存充裕的背景下发生的,“丰年涨价”现象预示着粮食市场放开后影响粮食价格走势的因素逐渐增多且趋于复杂。
在吉水,粮食加工业的需求快速增长拉动了粮食价格上涨。吉水县现有粮食加工企业127家,年销售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41家,年加工稻谷6亿公斤,企业抢购粮源成为粮价持续上扬的一个直接原因。“目前,这粮食市场也有点怪,看来这价格还要上升到45%左右甚至更高,目前能收就加紧时间多收点,以后怕是更难收”,吉水最大加工企业金田米业集团总经理李小勇不无担忧地说。
粮价上涨,按理说农民得益颇丰,然而情况却并非如此。由于中间流通环节多,层层差价,使得一方面推高了收购价,另一方面农民的收益却未有多大提高,甚至因为卖粮成本的增加,加剧了目前的“捂粮惜售”。目前,粮贩子的实际收益是每百斤3-4元,企业得每百斤2-3元,国有粮管所只能得微小的差价。由于乡镇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粮管所)不能收购,大多数粮农为了卖个好价钱只得雇请劳力车马将粮食送往加工企业收购,据粮农肖勇反映,他今年种粮233亩,早、晚两季销售稻谷16万斤,去年由于当地粮管所收粮,销售费用不足500 元,而今年比去年还少卖了2万斤,费用却花了近2000元,翻了两番。
目前粮价急剧追高,加剧了农民待价而沽心理。从收购进度来看,收购开工不足,观望者大有人在。目前,广东、福建、湖南等地的外地企业、客商纷纷到吉水等地租库,部分客商已准备开始收购,可能形成抢购局面,“收购战” 将激烈展开,粮价可能更加追高,后市难以判断。但是,如果国家托市预案一旦启动,随着市场的相对饱和及粮价的稳定,“捂粮惜售”后也可能出现新一轮“卖粮难”。这样的现象在以前年份也多次出现过,这也肯定会极大地损伤农民种粮积极性,县粮食局的肖局长对此表示赞同与担忧。
疏通收购主渠道期待深化改革
“十五”期间,国有粮食企业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积极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目前国有粮食企业的历史包袱仍然较重,仍存在企业经营机制不活,出现资产难理顺、人员难消化、政企难分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名为独立核算实则“一锅吃饭”,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粮食流通和宏观调控的需要。吉水县粮食部门原有员工1600人,改制后仍有700多人在编(实际在岗357人),负债率高达90%,资本结构差,而对国有粮食收购企业发放信用贷款的好时光早在2004年就已结束。这样一来,已是改革最后一年但仍未到位的国有粮食企业,要获得贷款就十分困难。至11月 25日,吉水县19家国有粮食收购企业未获得分文信用贷款,企业收购资金严重断档。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0-12-23/51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