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我国粮食“七连增” 科技含量促高产是最大亮点


  2010年,我们满怀喜悦收获又一个丰收。这是我国粮食丰收连续7年增产。

  2010年,全国多处连续出现干旱和水涝。可是,无论水旱,我们还是创造了奇迹。奇迹终于改写了历史――总产达10928亿斤,比上年增加 312亿斤,增长2.9%,再创历史新高;粮食产量连续4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粮食播种面积达16.48亿亩,比上年扩大1329万亩,实现半世纪来首次连续7年增加;亩产达331.5公斤,比上年提高6.9公斤。

  12月8日,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底气十足地这样表述:总产、面积均“七连增”,总产、单产均“创新高”。

  “七连增”,科技含量是最大的亮点

  “七连增”体现出的一个重要措施,是高产高效的创建。今年的高产创建覆盖面覆盖到了所有农业县,示范效果非常明显。

  今年46岁的张福锁,出生在一个土生土长的陕西农民家庭。他耳朵听的,眼睛看的,都是土地的艰辛。打小起,张福锁就发誓要改变农村面貌。终于,他成了中国农业大学的教授、留洋博士。他用所学的农学知识,带领团队,创造了粮食高产和资源高效现代农业技术体系。他把这样的的技术运用到全国18个省份。把那些分散的农民集中起来,形成规模效应。技术集成、要素整合,在低温干旱风灾等严重自然灾害下,带来大面积均衡增产,还节省了水肥。

  在全国的农村,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科技人员下去和农民一起干,保证了各项任务和技术措施落到实处,一批高标准、上规模的示范带和示范园如雨后春笋。

  “七连增”,农技推广是助推器

  总结“七连增”的另一个成功经验,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对粮食增产、粮食抗灾夺丰收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部开展“百日增粮”,各级农业部门派出1万多名专家,进村入户面对面地指导服务,推广实用技术。针对灾害,推广深耕整地、旋耕镇压、播后镇压,全国面积达2.4亿亩,比上年增加7200万亩,小麦的“一喷三防”,水稻增施肥等关键措施一个个落实到位。

  这样的数字也是从来没有,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了5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提高1个百分点;种子的统供率达到 66%,提高3个百分点;粮食作物的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比上年增加了一倍……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由过去传统的人力、畜力,跨越到以机械化为主的新阶段。

  农业科技进步,成为粮食丰收的重要支撑。全国50万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巡回技术指导和科技服务。病虫害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技术、防灾减灾,保护性耕作、避灾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等一大批新技术,对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连增”,农民也会“父本”和“母本”

  今天的农民种田,最讲究“科技含量”。他们的文化不高,但最喜欢技术,“科技含量”成了他们的口头禅。

  农民们从新出生的酷似自己的儿孙的脸庞上,知道了“父本”和“母本”。由此知道了那圆粒长粒的稻谷,那红绿白黑面粉的科技含量。于是,如天书一般的遗传密码被打破,使他们懂得,繁什么样的种子,播什么样的种子最好看、最好吃。世世代代靠粮食为生的农民,只有注入粮食中的科技含量,才能有今天富足地吃喝,可心地生活。

  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和时期,国务院8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用科技抗灾救灾,以科技促粮食增产,先后出台了冬小麦弱苗施肥、西南旱区覆膜种植、东北水稻大棚育秧补助、南方双季晚稻和东北粳稻增施肥促早熟防病虫补助等政策措施,有力保护和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贵州是一个闭塞的地方,许多村寨十分原始。就在这里,五光十色的技术却把他们尘封的心点亮。那些优质、高抗的品种,那些不同的栽培模式,配套的宽厢宽带、育苗移栽、免耕移栽、种子包衣等增产措施,他们也能讲个一溜够。“农机110”“科技特派员”这些新鲜事,成为边远贫困山区春天里的童话。

  “七连增”,那是一种绝对的自豪

  “七连增”是在自然灾害多发重发,农产品市场复杂多变等多重挑战,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取得的。正是在这样不寻常的年份,我们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连续 施肥 种子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