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12月20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观察》报道,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即将召开,中央一号文件锁定“三农”,将聚焦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在我国现有的18亿多亩耕地当中,为何有10亿亩是灌溉条件的“望天田”,应该如何尽快解决农田水利设施欠账太多的问题?接下来,经济之声将对话清华大学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袁钢明教授,看看他的观点。
主持人:我们发现现在很多的学者都在预测,明年中央一号文件将会聚焦农田水利设施的问题,其实说到农田水利设施这个话题真的不新鲜,每年都在讲这个话题,而且今年这个话题讲的尤其严重。比如说像今年春天西南五省区的大旱,这个旱情我们很多朋友会看到土地龟裂成了一大块一大块,中间的道子裂的很深,这是我们感性的认识,从理性层面,从经济层面,您认为这个问题已经严重到了什么程度?
袁钢明:实际上这已经成为了一个新问题了,因为特别是今年年初的时候上半年的时候出现了蔬菜价格大幅度上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天气因素,而天气因素就跟我们说的水的问题有关,一会儿是干旱,一会儿是过度,包括排水,包括灌溉都有问题,而这种问题在过去还没有像现在这么严重,因为现在世界气侯问题变化也很厉害,所以这种我们国家的灌溉问题变得更加的突出,那么灌溉问题实际上是农业投资不足的最严重的一个缺陷。
咱们国家其实在很早以前比如说建国初期的时候,水利建设还是投入比较大,但是后来改革开放一段时间以后,反而放松了,其实我经常出去调查的时候我们发现,很多干旱和半干旱地方,我们国家干旱半干旱地区占的比重非常大,水库都已经年久失修或者说已经报废了,本来河流流量就小,再加上没有水库的蓄水或者说没有灌溉渠道的配套的话,所以说整个农业生产的效率非常的低,得不到一种稳定的保证,所以咱们国家总是出现一种因为气候或者季节因素影响的变化,造成我们农产品供给不足或者说波动,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所以现在提出用灌溉工程的这个加强,来解决这个问题,是非常对称的。
主持人:您觉得是我们重视程度不够,重视程度不够是因为我们投入太少了吗?
袁钢明:对,因为这种投入是非常大的,是在整个农田基本建设中我们一个是土地一个是灌溉,我们投入要很长时间,要长时间持久不懈的做才行,尤其像水库,我们说的渠道灌溉投资量是很大的,以前我们投资大主要指的是劳动投资,那个时候不是靠投资,靠人力。
现在不一样,现在这种建设要用大型的施工机械,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机械设备,包括柴油、人力、电力都在里面,所以投资要比过去更大了,而且投资难度越来越大,现在对我们压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
主持人:其实您刚才也提到了一方面是投入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想,我们一直在强调水利工程建设,而且说到水利建设,我们很多人口脱口而出,我们也有像南水北调这样大工程,但是最后这个水利设施如何深入到农民的田间地头,如何来真真正正的解决问题,您刚才一方面说到了投入,另一方面我在想是不是我们也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是需要解决两头的问题?
袁钢明:您说的非常好。看来你对这个情况也很熟悉,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农民田间地头的小型的水利设施。比如说小的排灌设备,比如说抽水的,有电力设备,而且他和整个我们说的大棚蔬菜的配套,涉及到他们蔬菜的效率问题,我们不仅要有大的干流还要有支流小流,所以我们现在整个包括你刚才说的一直要到农户的田间地头的这种小型的配套设施也是非常必要的,而这种配套设施跟我们农业生产组织现在各地也有关系,现在很多村庄已经成立了农协组织,就是大家共同一起筹资,一起协调使用那么才能够提高我们水利灌溉设施的建设和利用,或者是发展的效率。所以说我们水利设施的建设是一个整个的非常细密的一个配套设施,非常的重要。
关于农田水利设施的问题,经济之声的编辑覃勇也有话要说:
覃勇:应该说建国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农业生态[0.18 -3.78%]有了一个巨大的进步,中国解决了谁来养活中国这样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但是中国农业应该说看天吃饭,抗击韩老灾害能力比较差的情况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比方说今年的冬雪就迟迟不来,现在已经有业内人士担心,因为小麦进入越冬时间知道十天左右的时间,如果冬季旱情进一步扩大的话将会影响到明年小麦的产量,那么明年可能因为这个可能产生新一轮的供不应求,会产生波动。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0-12-20/51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