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粮食生产“七年丰” 科技创新促增收


  培植核心基地,带动“一田三区”建设

  项目实施以来,为了加快新技术和成套技术的推广示范,根据湖北不同区域的生态和生产特点,项目突出特色培植了四大核心基地。突出鄂东南三熟特点,建设了武穴双季稻高产技术中试基地,开展了宽窄栽植、早直播晚抛秧为主的高产技术集成中试。

  突出山区高寒干旱特点,在房县建设了保护性栽培中试基地,开展了地膜旱稻新品种筛选及地膜水稻800公斤高产栽培技术集成中试,2008年已实现了产量目标;突出稻麦两熟高产潜力,在随州建立了优质高产新品种展示与一季中稻高产综合技术集成中试基地,水稻亩产850公斤以上;突出有机稻标准化示范,与京山轻机国宝桥米公司合作,以鄂中五号、鉴真二号等高档优质品种为主,在京山建立了优质有机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万亩,全部实现订单,辐射周边地区40万亩高档优质稻订单生产,创建了多个有机稻米、优质稻米品牌。

  核心基地培植带动“一田三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7年来,项目区累计建立了“一田三区”(超高产攻关田、核心试验区、丰产示范区、技术辐射区)8406万亩,其中超高产攻关田755亩,双季稻超高产达1281.8公斤,一季中稻超高产达907.8公斤,地膜水稻亩产超高产达839.4公斤;建立核心试验区5.56万亩、丰产示范区733万亩、辐射区7667万亩,“三区”累计增产稻谷236.4万吨。课题组研究形成了“实地氮肥管理”、“高产群体调控”、“优质稻无公害生产”、“地膜水稻”等水稻丰产栽培关键技术,集成了双季稻“早直晚抛”、中稻“壮、足、大”、绿色无公害、固定厢沟免耕、全程地膜覆盖、稻芋双膜吨粮等7种丰产模式,为提高湖北省水稻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

  构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以来,课题组按照省科技厅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在加强技术创新、集成和示范推广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围绕水稻产前、产中、产后,积极构建支撑粮食生产的区域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创新性地把科研基地搬到核心示范县市,使科研选题能更接近生产实际,科研成果能更好服务于生产。“专家大院”将一流的农业专家派到田间地头,将一流的科技成果、农业品种和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将培训课堂搬到田间地头。通过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搭建了农业部华中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等开放式科技创新平台,新建了湖北省农科院水稻栽培试验室,优化和提升了条件与创新能力,造就、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人才队伍。

  7年来,课题组共培养毕业博士、硕士研究生10多名,共有包括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在内的5家省部级科技单位、13个示范推广县市的400多名专家、科技人员深入到水稻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服务,共开展技术培训会40余场次,培训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和种粮大户,培训农民14万余人次。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核心 粮食 双季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