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蛋、肉等农产品价格近期纷纷上涨,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的采访从山东寿光农民董春国开始——
管理好通胀预期,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据商务部最新统计,全国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已连续10周上涨。其中,蔬菜、猪肉、鸡蛋等价格也逐步攀高,农产品价格上涨就像“击鼓传花”,此伏彼起。作为与百姓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生活必需品,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对于管理好通胀预期意义重大。农产品价格为何一涨再涨?对农业生产和城市消费有多大影响?会不会带来连锁反应?稳定农产品价格,政府应当有哪些作为?本报记者深入田间地头、菜市商场、居民社区,就如何看待农产品涨价与管理好通胀预期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调查。
——编者
菜价涨了,种菜成本更高,菜农赚得并不多
38岁的董春国是山东寿光文家镇董家屯村人,种了近20年的蔬菜。这两年,他就是靠着一年好似一年的菜价,供孩子上学,维持家里的生活。
董春国去年新扣了两个大棚。今年7月末,棚里的樱桃西红柿和尖椒刚采完上市,他就立刻又种上了大西红柿和五彩椒。“今年的菜价相当可以,春天那会儿价格能比往年高上30%。价最高时,樱桃西红柿出棚就卖到每斤4元。”虽然后来价格下来了,但2万斤的产量、平均每斤3元左右的价格还是让他的毛收入达到6万多元。
但董春国并没觉得自己赚了很多,原因是“成本太高了”。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土地——去年新扣的两个大棚占地7亩,其中2亩是从别的村民那儿转包的,每亩费用800元,一共1600元,比上年贵了300多元。
种苗——过去是自己育苗,现在都是工厂化育苗后农民购买。今年西红柿的种苗每棵价格已达到0.8元,一个棚光苗子钱就要3000多元。
农药、化肥——现在对蔬菜的安全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多用有机肥,少用化肥,成本要增加;用于打虫、杀菌、防病毒的高效低毒农药,一周打一次,一季下来差不多就要1万多元。
人力——家里的劳动力只有他和妻子,农忙时要雇人帮工。去年冬天最贵时一个人工也不过90元/天,可今年涨到140元/天,还不见得能雇到技术熟练的。
再加上农膜、草帘子的支出和水电费用等,各项成本已占毛收入的一半以上。董春国说,这还没算他和妻子的工钱,不然盈利会更少。
董春国对记者说:“俺虽然买菜不花钱,但买猪肉、鸡蛋、馒头,哪样钱能少花?现在什么都在涨价,你们城里人肯定不希望菜价涨,可农民是盼着菜价越高越好,俺们的吃穿用全靠着它呢!”
“流通暴利”是一大推手,农民在产业链中仍处弱势
“粮食、蔬菜、鸡蛋等农产品今年轮番涨价,涨价形成机理比较复杂,不同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成因各不相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说。
菜价上涨,除了种植成本推高外,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频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今年的倒春寒、夏季水灾等,一方面造成蔬菜减产,一方面给流通带来困难,运输不畅无疑会加剧蔬菜价格波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说。另外,部分地区城市化扩张加速,原有的专业菜地面积减少,相对稳定的蔬菜供给机制被打破,也是造成菜价波动的原因。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菜价居高不下,除了上述原因,流通环节的因素影响更多。董春国所住的村子,离寿光蔬菜物流园只有1公里多距离。村民可以等着收购商来村里收菜,也可以自己把菜拉到物流园去卖。自己去卖,每斤能多得1角钱。对这1角钱的差价,董春国倒也想得开:“人家收菜的人也得赚钱啊。”
目前,我国大部分蔬菜从田头到餐桌,一般要经过收购商、区域市场、批发市场、二级批发、农贸市场(早市、超市)等5个环节。今年一项调查显示,1斤芹菜农民以0.3元多的价格卖给收购商,到了批发市场环节价格就变为0.6元,到了二级批发价格已涨到0.8元,经过零售环节加价,农贸市场上的价格能达到1.5元。
可见,在蔬菜的产销链条中,菜农得到的地头收购价仅为零售价的20%—30%左右,批发价则约为零售价的一半,终端零售才是获利最大的流通环节。程国强说,农产品价格上涨后,部分农民确实收入比以前好了些,但他们分享到的利润依旧非常低。一旦某种农产品供过于求,批发和零售可以通过调整价格维持利润水平,由于农民的种植成本相对固定,收购价降低就必然使农民收益受损。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0-09-06/49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