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国内糖价攀高 “甜蜜产业”释放危险信号


  黄褐色的粗糖如何变成色泽晶莹的精制糖?怎样将原料糖制成五颜六色的糖果?全自动收割机何时能代替农民弯腰砍甘蔗?这些看似不成为问题的问题,在我国产糖量最高的广西,仍旧是待解的技术难题。在昨天举行的2010海峡两岸农业科技产业化暨农业投资论坛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不禁为我国的“甜蜜产业”担忧。

  广西的亚热带气候十分适合甘蔗的生长,中国每10颗糖中有6颗产自广西。只是,琳琅满目的糖果包装上大都印着广东、上海等产地名。陈章良坦言,广西有相当部分糖厂不具备精制糖的加工能力,原料糖大都要千里迢迢运出广西,“变身”糖果后再辗转回桂销售。他表示,糖厂技改需要大量投资,有实力的企业家很少关注到“土里土气”的糖产业。

  在产业链中,效率最低的当属收割环节。每到丰收季节,望不到边的甘蔗田里,满眼都是农民弯腰砍甘蔗的身影,这种一天一亩的纯手工收割方式与高效、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形成鲜明对比。

  较低的深加工能力,并非陈章良最忧虑的问题。受品种和种植技术制约,我国的甘蔗田单产偏低,与巴西等甘蔗大国的差距较大。陈章良透露,眼下,国内糖价已突破5000元/吨,而国际糖价仅2000元-3000元/吨,相比之下几无竞争力可言,“这是我国糖产业释放出的危险信号。”

  不过,以“甜蜜产业”作为支柱的广西,正着手改变以面积换产量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近年来,从台湾引进的优良甘蔗品种“台糖21”和“台糖22”在广西迅速推广,目前已占全自治区甘蔗种植面积的80%,甘蔗单产也由过去的3吨-4吨/亩提高到5吨/亩。

  此外,陈章良也颇为看好“甜蜜产业”的升级转型,因为甘蔗还是制备生物乙醇的非粮原料。此前,以木薯为原料,中粮集团已投资5亿元在广西合浦建成20万吨/年的燃料乙醇生产线,广西由此成为国内最大的非粮能源基地,生物乙醇占当地汽车用油的10%。

  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上海市副市长唐登杰出席论坛。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甘蔗 品种 产业化 亚热带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