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极端气候事件频发 中国农业减灾须注重中长期措施


让农业减灾更加科学高效

我国农业虽然实现了连续6年粮食增产,但单产和人均占有量增加不多,大豆、油料和棉花严重依赖进口,农产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基础并不牢固。近期由于太阳活动异常偏弱和地质、海洋活动异常,农业自然灾害有可能频发。如何让农业减灾工作更加科学高效,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首先,要建立健全农业减灾的各级管理机构。由于农业灾害的特殊性,其它业务部门的减灾业务并不能代替农业部门自身的减灾管理。农业部门主要应加强农业生产过程的减灾管理,包括产前预防、产中抗灾和产后补救。

其次,各地应针对当地主要灾害逐级逐项编制应急预案。现有国家和省级应急预案是针对全社会的,在农业生产中还需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更强的应急预案。

第三,由于许多农业灾害的孕育期和发生初期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除加强现有气象、水文、地质和植保监测工作外,急需建立农田远程灾害监视系统,同时要建立农业部门与气象、水利、地质、民政等部门的灾害信息共享与防灾减灾协调、联动机制,以加强农业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

第四,充分挖掘和集成现有农业减灾实用技术并向广大农村推广普及。特别是要研制和推广一大批减灾专用设备和器具,如北方的注水播种机和集雨贮水装置可推广到南方季节性干旱地区。2009年初黄淮麦区冬旱期间,绝大多数麦田只是表土干旱,底墒仍充足,只要赶制大批镇压器(碌碡)和耱麦器具就可基本解决冬旱。

第五,品种抗逆性减退是灾害加重原因之一,急需建立主要作物品种抗逆性鉴定制度并编制品种适宜种植区划,制止盲目引种和跨区种植。

第六,加强农业备灾,除民政部门贮备的救灾物资外,农业部门应建立种子、饲草、化肥、农药、柴油、水泵等抗灾物资储备制度。种子储备除当地主栽品种外,还要储备一些绝收后改种能成熟的救灾作物种子。

第七,在全国普遍建立按流域统筹分配水资源的制度和编制节水农业发展规划,加快北方病险水利工程的检修,加大南方季节性干旱地区水利工程实施力度,使有限的水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最后,推进农业灾害保险试点,加大投入,首先在主要商品粮基地全面普及农业灾害保险制度,确保粮食安全。

加强农业减灾能力建设的中长期措施

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农业自然灾害新特点,农业减灾的中长期措施应立足于减灾能力建设。

首先,要根据气候变化的区域影响与灾害特点,构建我国各主要农区适应气候变化的防灾减灾农业技术体系,并向广大农民普及。

其次,要加强农业灾害机理与减灾技术途径的基础性研究,在条件较好的科研机构尽快建立国家级的农业减灾重点实验室,建立农业灾害与减灾理论体系。由于长期以来农业减灾基础性研究薄弱甚至缺失,导致发生重大灾害时,或束手无策听任减产,或盲目行动造成资源浪费。

第三,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应加强高光效和耐旱耐热作物品种的选育。

第四,制定北方集雨节水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南方季节性干旱地区水利工程建设规划。

第五,目前我国农业减灾技术和管理人才奇缺,应尽快在重点高等农业院校建立农业减灾专业,并逐步建立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工作站。培养方向包括农业减灾技术开发、减灾管理和农业灾害保险。

第六,国内外经验表明,在超小规模经营条件下,农业灾害保险的常规做法成本高,风险大。要积极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增强集体抗御与分散转移自然风险的能力,积极试验和推广天气指数保险,探索建立农业巨灾保险的途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特聘教授郑大玮)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干旱 品种 气候变化 洪涝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