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
本报记者 朱剑红
说到建材下乡,宋志平是不折不扣的先行者。几年前,中国建材就开始推行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房屋下乡:把房子在工厂里用新型建材造好,再运到乡下去组装。
在宋志平的眼里,建材下乡并不是把以前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的政策类推一下,拉动农民多消费多盖房子这么简单的事,而是有更深远的意义。“它引发了几个大事情!第一是农村盖什么房子,农村城镇化这个系统到底该怎么办?第二是建材工业、住宅产业化这个系统该怎么办?”
在宋志平看来,建材下乡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农民自己买材料自己建,然后拿发票去兑现补贴。另一种就是通过房屋下乡来实现建材下乡。“如果农民兄弟各自拿着发票,到政府去换补贴,这样操作起来可能比较难。因为建材品种太多、太凌乱,要让政府制订几十个、上百个目录是非常复杂的事情。而工厂生产的房屋是建材、特别是新型建材的集成,推动房屋下乡,不仅能够大大简化建材下乡的复杂补贴程序,还可以提高农民住房水平。其实还可以进一步把资源、能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都容纳到里面。”
说到建材下乡的意义,宋志平觉得与家电、农机下乡不同,其意义、尤其是政治意义更为深远。首先是对促进社会主义村建设的意义。“改革开放最终是不是成功,不能只看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而是要看农村。”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信息,截止到2008年末,全国农村已有的住房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占13.4%,砖木结构的占14%,二者结合起来占28.29%,大约70%是土坯、土石等原始落后的房屋。“也就是说,咱们现在农村保有的230多亿平方米的房子中,只有30%是还能够说得过去的房子,是用工业化的建筑材料做的!这个数字说明我们农村住房差距太大了,所以要促进农村城市化建设,改变农民千百年来秦砖汉瓦的建房消费习惯。”
第二个重要意义是促进县级财政收入增长,带动就业。“这些年我们在河南、山东郊区建工厂,每到开工时,山头和路上全是来看我们剪彩的农民,在山东的阳坊镇等地,很多农民欢呼着欢迎我们。因为过去镇上没有像样的企业,来了建材企业,他们很高兴。”宋志平向记者介绍,大量的建材企业其实都是建在村镇,绝大部分属于县域经济范畴,建材下乡不仅解决农民居住问题,拉动内需,同时支持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把建材工业和住宅产业培育成支持农村经济建设的支柱,不仅可以为农村城镇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也给地方财政带来收入。
中国建材的房屋下乡已做了五六年,目前在全国有30多个点,100多个示范村。在北京平谷的试点就做得很不错。实践让宋志平看到,房屋下乡比建材下乡至少多一层重大意义:可以引导农村建房向节能抗震的方向变化。
“建材下乡是件好事,也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权宜之计。要把它看成是农村城镇化的一个系统,它能提供就业,提供税收,促进农村的改造。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拿出钱来补贴,这不仅是帮助农民提高消费能力,更是一种态度和引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村的助推剂。”宋志平对即将推出的措施充满期待。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0-03-16/47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