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原动力


  科技创新在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日前,本报邀请中国农科院院长翟虎渠,与来自地方的有关负责人和农民代表,共同探讨———

  对话人———

  翟虎渠: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

  汪宝国:北京市大兴区农委主任

  陈庆福: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种粮大户

  策划人———

  李力:本报产经新闻部副主任

  嘉宾简介

  翟虎渠:江苏涟水人,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1977年江苏农学院毕业。1981年南京农业大学获农学硕士。1987年获英国伯明翰大学遗传学博士。1995年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2001年至今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十六、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汪宝国:北京市大兴区人,高级经济师,现任北京市大兴区农工委书记、农委主任。自1976年2月参加工作以来,长期从事农村、农业工作。近几年,先后组织推进了大兴区的农业保险、设施农业、农业信息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品牌策划、农产品(16.55,0.95,6.09%)质量安全体系、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陈庆福: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飞云镇西湖村人。2008年,创温州市早稻单产纪录,并摘取了全省早稻单产冠军。2009年,再次打破温州早稻单产历史纪录,位居全省第二。2009年提供商品粮756吨,分别被温州市政府授予2008年度优秀种粮大户和瑞安市政府授予2007年度和2008年度十佳优秀种粮大户称号。

  话题之一

  依靠科技增产增收奥妙何在?

  翟虎渠:经济日报《对话》专栏关注农业科技创新这个话题,我认为非常有意义。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离不开科技的进步、新技术的推广。中国农科院成立50多年来,累计获得的5000多项科技成果都深受农民欢迎,确实大幅度提高了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在支撑国家农产品供给实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结束短缺时代、走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陈庆福:院长说的我深有感触。我从1997年开始承包土地种水稻。最初没有新技术,赚不着什么钱。从2007年开始,我有机会到中国农科院的水稻所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水稻所的专家把国外一些先进的耕作模式、耕作技术、新的机械设备介绍给我们,使我大开眼界。

  我试种了从水稻所引进的超级稻种子,当年就成功了,这个品种比常规品种每亩能增产50公斤。后来我放心大胆种了300多亩超级稻。2007年,整个瑞安市水稻亩产超过500公斤。

  后来瑞安市政府召开大规模现场会,组织农民到现场看我种的水稻,农民们认识到,超级稻确实产量高。超级稻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越来越多的农民尝到了种植超级稻增产的甜头。

  汪宝国:农业科技太重要了。以前,大兴西瓜以京欣一号为主,这个品种反复种植以后,产量减少了、品质也退化了,西瓜产业举步维艰。农科院帮我们引进了一系列的大、中、小果型的西瓜品种。小果型和中果型的西瓜非常适合市场的需要,供不应求。我们通过密植、立体栽培技术种植西瓜,西瓜个头虽然小了,但结的果实多了,产量又上去了。与过去比,一亩地的收入从一两千元钱,增加到两3000元钱,现在搞采摘活动,一亩地能收入两三万元,增加了近十倍。
  话题之二

  我国农业科技哪些项目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

  汪宝国:我们和农科院有二十几个合作项目,效果都非常好。现在我们大兴的花卉基地专门生产火鹤,这个品种的规模目前在国内是最大的。

  花卉种植技术含量很高,要有经济效益必须得依靠农科院的技术支撑。比如说组织培养,以前成苗率只有70%至80%,企业只够成本,根本不能盈利。通过和农科院的合作,科技人员调整了培养基的配方,规范组培操作过程,使成苗率达到90%以上,企业增加了10%到20%的成品率,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收益。

  陈庆福:农业科技的进步改变了我的命运,我特别要感谢中国农科院水稻所的专家们。我家祖祖辈辈靠田吃饭,以前五亩七分地就够我们一家忙的。从小父亲希望我能读书,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但我做生意没做出什么成绩,还是回到土地上才有了今天的发展。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品种 水稻 西瓜 种子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