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原动力

零零社区网友  2010-01-25  互联网

  科技创新在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日前,本报邀请中国农科院院长翟虎渠,与来自地方的有关负责人和农民代表,共同探讨———

  对话人———

  翟虎渠: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

  汪宝国:北京市大兴区农委主任

  陈庆福: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种粮大户

  策划人———

  李力:本报产经新闻部副主任

  嘉宾简介

  翟虎渠:江苏涟水人,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1977年江苏农学院毕业。1981年南京农业大学获农学硕士。1987年获英国伯明翰大学遗传学博士。1995年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2001年至今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十六、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汪宝国:北京市大兴区人,高级经济师,现任北京市大兴区农工委书记、农委主任。自1976年2月参加工作以来,长期从事农村、农业工作。近几年,先后组织推进了大兴区的农业保险、设施农业、农业信息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品牌策划、农产品(16.55,0.95,6.09%)质量安全体系、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陈庆福: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飞云镇西湖村人。2008年,创温州市早稻单产纪录,并摘取了全省早稻单产冠军。2009年,再次打破温州早稻单产历史纪录,位居全省第二。2009年提供商品粮756吨,分别被温州市政府授予2008年度优秀种粮大户和瑞安市政府授予2007年度和2008年度十佳优秀种粮大户称号。

  话题之一

  依靠科技增产增收奥妙何在?

  翟虎渠:经济日报《对话》专栏关注农业科技创新这个话题,我认为非常有意义。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离不开科技的进步、新技术的推广。中国农科院成立50多年来,累计获得的5000多项科技成果都深受农民欢迎,确实大幅度提高了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在支撑国家农产品供给实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结束短缺时代、走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陈庆福:院长说的我深有感触。我从1997年开始承包土地种水稻。最初没有新技术,赚不着什么钱。从2007年开始,我有机会到中国农科院的水稻所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水稻所的专家把国外一些先进的耕作模式、耕作技术、新的机械设备介绍给我们,使我大开眼界。

  我试种了从水稻所引进的超级稻种子,当年就成功了,这个品种比常规品种每亩能增产50公斤。后来我放心大胆种了300多亩超级稻。2007年,整个瑞安市水稻亩产超过500公斤。

  后来瑞安市政府召开大规模现场会,组织农民到现场看我种的水稻,农民们认识到,超级稻确实产量高。超级稻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越来越多的农民尝到了种植超级稻增产的甜头。

  汪宝国:农业科技太重要了。以前,大兴西瓜以京欣一号为主,这个品种反复种植以后,产量减少了、品质也退化了,西瓜产业举步维艰。农科院帮我们引进了一系列的大、中、小果型的西瓜品种。小果型和中果型的西瓜非常适合市场的需要,供不应求。我们通过密植、立体栽培技术种植西瓜,西瓜个头虽然小了,但结的果实多了,产量又上去了。与过去比,一亩地的收入从一两千元钱,增加到两3000元钱,现在搞采摘活动,一亩地能收入两三万元,增加了近十倍。
  话题之二

  我国农业科技哪些项目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

  汪宝国:我们和农科院有二十几个合作项目,效果都非常好。现在我们大兴的花卉基地专门生产火鹤,这个品种的规模目前在国内是最大的。

  花卉种植技术含量很高,要有经济效益必须得依靠农科院的技术支撑。比如说组织培养,以前成苗率只有70%至80%,企业只够成本,根本不能盈利。通过和农科院的合作,科技人员调整了培养基的配方,规范组培操作过程,使成苗率达到90%以上,企业增加了10%到20%的成品率,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收益。

  陈庆福:农业科技的进步改变了我的命运,我特别要感谢中国农科院水稻所的专家们。我家祖祖辈辈靠田吃饭,以前五亩七分地就够我们一家忙的。从小父亲希望我能读书,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但我做生意没做出什么成绩,还是回到土地上才有了今天的发展。

  我种的都是中国水稻所的超级稻新品种,今年亩产可以达到658.5公斤,比以前亩增产可达200多公斤。这几年新品种给我带来的效益每年都超过10万元。我们瑞安市也从农业新技术推广中获益,2007年推广新品种2万亩,亩产增加50公斤。这两年种植面积继续扩大,产量继续升高。

  翟虎渠:最近这些年来,我们农科院用占全国8%的农业科技人员,创造了农业26%至28%的科技成果,每年创造的经济社会效益都在200亿元以上。

  以水稻为例,我国南方种植两季稻,过去早稻亩产突破500公斤就比较困难,但我们现在已经有了600公斤到650公斤的品种,一亩地单产提高100公斤,农民收入就会有很大的提高。我给大家算一笔账:承包1000亩土地,光增产这一项一年就能增收10万元左右。

  现在,我们的超级稻研究领跑世界。“印水型水稻”在全国年应用面积达355万公顷,占我国杂交水稻种植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超级稻协优9308”品种平均亩产达789公斤,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面积种植。第二代超级稻“国稻6号”,经营权转让费达1000万元,创我国单个水稻新品种最高转让价。

  汪宝国:咱农科院还有哪些先进实用的科技?

  翟虎渠:我们最近还有几项突破性的成果,例如转基因抗虫棉。该技术推广应用后每年新增的皮棉产量相当于目前1000万亩棉田总产量,等于再造一个长江流域棉区。

  上世纪90年代,抗棉铃虫棉花品种被国外垄断。到目前,我们国产抗虫棉的种植面积已占到全国抗虫棉种植面积的95%。我们还首创了转基因三系杂交抗虫棉,我们的技术进步,对国外的技术和品种起到了有效替代的作用,也为农民的增收,以及国家棉花增产做出了很大贡献。

  另外,禽流感、口蹄疫疫苗技术在世界上具有领先水平。我国现在培育的小麦品种,最高亩产达750公斤,玉米品种亩产800公斤至1000公斤,最高单产1400公斤,处于世界的前沿水平。

  话题之三

  科技合作有着怎样的广阔前景?

  翟虎渠:为了让科研能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近年来,我们农科院全力推动全国科研大协作。自2001年以来,农科院先后与河北、浙江、宁夏等省(区、市)人民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加强院省(区、市)科技合作,以科技支撑地方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据2008年国家颁布的增产1000亿斤粮食计划,又分别与吉林、黑龙江、河南等粮食主产省签订了科技服务协议。

  与北京市大兴区的协作是我们院区合作的一个成功范例。
 

  汪宝国:在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大兴农业产值占北京市的六分之一以上,大兴农业的发展直接影响整个北京农业发展的水平。院区合作使大兴农业主导产业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我们和农科院合作是2003年开始的,现在已经是第三期了。北京郊区农业的发展在科技方面是全国领先的,但规模比较小。大兴要想把农业发展下去,只能在科技上突破。

  我们的合作形式是政府提供一部分资金资助,农科院把适合京郊需要的农业品种和技术提供给我们,我们进行推广应用,在合作中双方实现了共赢。

  翟虎渠:在刚刚结束的第二期(2006年至2008年)院区合作中,农科院6个研究所承担的6个科技合作项目共培育和推广了西瓜、甘薯等36个农作物新品种,建立了包括花卉、甘薯、西瓜、西洋梨储藏保鲜、新型饲料和优质奶等25个生产试验基地以及1个甘薯组织培养实验室,培训技术人员和农民一万多人(次)。

  汪宝国:这种合作方式,也为农业科技人员提供了一个科研实践场所,一方面使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实践可使成果更加完善。合作中,农民是最大的受益者。

  陈庆福:这个我体会很深。

  翟虎渠:我们和大兴区的合作是最紧密、时间最长的,实际上已经实现产学研一条龙了。

  汪宝国:通过两期院区合作,我们正在开发功能型西瓜。比如,有的西瓜长出来以后甜度很低,特别适合糖尿病人吃;有的是冰淇淋西瓜,口感和糖度适中,吃起来很脆。经过几年的选育,大兴西瓜产业的发展,既有推广市场的主打品种,也有储备品种,还有正在科研的新品种。

  翟虎渠: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大兴最好的果品是梨。最老的梨树在大兴,最大的梨林在大兴。大兴有很大规模的二三百年的老梨树林,这些梨以前都是贡品。我们对老果树进行高枝嫁接,用新技术生产出新品种,现在大兴果品梨很受市场青睐。

  汪宝国:梨的储藏技术也是在我们院区合作中产生的,已经成为国家梨储藏的技术规范,这就是合作的成果。第三期合作我们又着手做西洋梨品种引进的一系列储藏研发。

  翟虎渠:我们和大兴每年都有两次会议研究下一步的合作内容,他们提出一些技术问题,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这种“大兴模式”有一套完整的运作方式,对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非常管用,值得在全国推广。

  话题之四

  科技下乡解决了多少问题?

  陈庆福:我听了汪主任说的新品种西瓜、雪梨,真是诱人,农业新技术永远学不完啊!听了翟院长和汪主任的话,更感觉到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确实给我们农民带来了实惠。

  中国水稻研究所对我的支持非常大,科技人员每年都到我们瑞安进行两三次培训,把研究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种水稻讲究“良种良法”。有好种子,还要有一整套科学的种植方法。如果只有良种,不得法不一定种得好,不明白的人还会怀疑是种子有问题。按照水稻所一整套的技术,我在当地创造了最高的单产。水稻所有新品种都在我的地里开现场会示范,让老百姓心服口服。
 

  翟虎渠:是啊,保守地算账,超级稻能使瑞安市一年增收几千万元。与大兴的院区合作使4500余农户直接受益,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14亿元。院区合作对推进大兴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贡献。

  陈庆福:农业科技人员经常送服务下乡,帮我解决了大问题。以前我经常发愁怎么除草,遇到顽固的、恶性的草,像我们那里的一种叫“千金子”的草,愁得没办法。靠人工拔成本太高,也拔不完。除草剂本身都是有选择性的,一种除草剂只能杀死几种草,“千金子”杀不死、长得又快。科技人员给我传授了一个好办法,现在对症下药,除草用药只需花一二十元,一喷就行。

  翟虎渠:有很多农业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和推广,有很多地方特色农产品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质量,上档次。

  汪宝国:是啊,过去北京的红薯白薯,都是闲杂地种的。现在人们知道它所含的抗氧化剂————花青素的含量是所有果蔬含量当中最高的,市场需求量很大。紫红薯现在成了我们的主导产业,一亩地能有五六千元的收入。现在超市里现场卖的烤红薯,大多产自大兴。人们还把红薯包装做成小礼盒,价格一下就上去了。

  从全国来看,在甘薯产业规模上我们没法和其他省份比,我们怎么定位?通过院区合作抢占科技的制高点,满足北京中高端市场需求的产品,这就是我们的定位。

  话题之五

  农业科技创新如何与时俱进?

  陈庆福:我们非常希望科技人员能经常到田间地头来,带来更新更好的技术。

  汪宝国:现在农产品的安全是个大课题,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是要从源头控制种子的质量,另一个就是要加强技术研发,生产出高效低毒,更加符合当前农产品安全需要的农资。

  翟虎渠:这些确实都是今后需要关注的问题,我们的科研工作也是与时俱进的。“十五”以来,农科院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确立了新时期发展“三个中心、一个基地”的战略目标,即用10年至15年的时间将中国农科院建设成为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内一流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中心、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我们优化学科设置和科技资源配置,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合理配备人才队伍,着力构建9大学科群及41个一级学科、173个二级学科,确立了84个重点研究方向;同时大力实施人才兴院战略,先后启动了“杰出人才工程”和“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程。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0-01-25/47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