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日报讯 很多习惯去早市买菜的市民开始“转战”超市。他们发现,超市的生鲜卖场不仅真的变“鲜”了,而且菜价也变得更加“平民化”。
市民感受到的变化正是“农超对接”这一新型流通模式带来的直接结果。一根顶花带刺的黄瓜从大棚采摘到摆上超市货架不超过12小时,不但质量安全有多道检验把关,而且价格不高于农贸市场。
近两年,我市各大超市不约而同地加入“农超对接”的行列,跨过中间商直接从农村采购生鲜农产品。据新惠康真棒超市负责人介绍,他们直购的生鲜农产品从几年前占总量的10%增加到今年的50%以上,包括蔬菜、水果、菌类、肉类和水产等等,而且这些产品取消通道费用并缩短了付款周期。“这种模式可以减少农产品的中间流通环节,缩短供货期,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其新鲜度和安全性。”
杜集区段园镇食用菌合作社与我市各大超市保持着长期供货关系,对外联系人欧阳常州告诉记者,因为供货渠道稳定畅通,他们现在的种植规模达到了50万公斤,不仅有了自己的品牌,还与河南等地的采购商长期合作,社员们的收入也大大提高。
业内人士分析,这是农产品供应链条的优化,通过“农超对接”,生鲜农产品采购成本平均可下降10%—20%,由此增加的利润一部分回馈给了农户,另外一部分则让利给了消费者。各大超市由于流通成本降低,农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而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社与超市直接合作,节省了生产费用,降低了市场风险,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
随着“农超对接”的推进,超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建立了内在的利益联系机制,共同发展“农超对接”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我国传统农产品供应链条中众多中间流通环节的阻碍,使农民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这个困扰已久的“农业三问”,有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农超对接”之所以成为大势,除了市场化的原因之外,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随着商贸业态、种植(养殖)基地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我市具备了生鲜农产品从“菜园子”直通“菜篮子”的基本条件。目前,我市大中型超市门店数量和销售规模快速增加,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39家,成员总数达42640人,除了30万亩优质果蔬基地之外,还拥有存栏2500头(只)猪、鸡、鸭规模养殖基地700个;二是我市近年来积极探索推动生鲜农产品销售的有效途径和措施,大力推广“农超对接”,多次举办对接会为双方“相亲”搭建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大大缩短了生鲜农产品从“菜园子”到“菜篮子”的距离。
市商务局局长连宁认为,“农超对接”是农产品流通方式的一次创新,更是一个兼顾了消除“近忧”和化解“远虑”的工程。“近忧”是农产品出售难、农民收入低等现实难题;“远虑”主要是居民食品安全、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等重大问题。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09-12-10/46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