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隐性土地流失:冲撞红线的"地下猛虎"


记者在安徽一些地方调查发现,安徽各地开展的土地整理在推动土地资源整合、节约用地的同时,也存在着造成耕地隐性流失的风险。在一些实施村庄整治的项目点,村民和干部表示,复垦的宅基地"地力"下降,至少需要三到五年才能达到现有耕地的"地力"水平,因此,复垦土地在短期内产量很难达到良田的水平。

"现在各地都把村庄整治集中居住节约出的耕地指标作为弥补城市建设占地的途径,但是必须看到通过农村宅基地复耕出的土地质量与城市建设所占的耕地质量差别较大,这样的'占一补一'实际潜藏着耕地隐性流失的风险。"一位基层农业干部担忧地告诉记者。

隐性流失亟待重视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说,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在保量的同时必须保质,关键是遏制住非农建设项目占用好地,要把质量高、区位好的中高产田重点保护好。

直接参与指导高阳调查的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于建嵘认为,在当前各地保持经济增长的压力下,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面临巨大挑战。对于一些地方出现的耕地资源隐性流失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他认为,粮食安全不仅是有没有耕地的问题,还有农民愿不愿意种粮的问题。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不仅要关注农业用地的非农化所造成的显性流失,农业用地的利用效率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同样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于建嵘指出,耕地资源隐性流失问题的核心是现行土地制度的非市场化配置和二元土地制度形成畸形的结果。现在通行的采取行政性手段进行耕地保护实际上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色彩,已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行耕地保护最重要的是发挥市场作用,调整工农业的产业效益和产品价格,积极采取"绿箱"政策对农业产业进行必要保护,保护农民种粮的收益和积极性。

解决耕地资源隐形流失的关键,还要完善和明确土地承包权的稳定性,确保土地产权的长期稳定和保护农民土地权益,通过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加快农民土地市场化程度。(记者 张涛 杨玉华)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耕地 土地 小麦 农业生产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