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农业部:赢得小麦条锈病防控的全面胜利


2009年我国又一次遭遇了小麦条锈病的全国大流行。自建国以来,该病害在我国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危害,年均损失小麦10亿公斤左右。其中,1950年、1964年、1990年和2002年发生四次全国性大流行,共计减产小麦120多亿公斤。今年小麦条锈病再度暴发成灾,发生范围涉及16 个省(市、区),发生面积已近6000万亩,且病害仍在西北和西南晚熟冬、春麦地区进一步蔓延,其发生范围和程度是近20年来罕见的,表现出病害发生时间早、发展速度快,发病品种多、发生区域广,流行程度大、危害损失重等特点。

  造成条锈病大流行的主要原因有四方面:一是越夏菌源数量巨大。甘肃陇南、天水、陇东等地区小麦条锈病的越夏菌量巨大(病田率76.7%、病叶率5.92%),是2007-2008年度同期的3倍;秋播麦苗条锈病发生普遍而且严重,病田率近100%,平均病叶率达14.5%,这为我国关中、黄淮海、长江流域和成都平原等广大冬麦区的秋苗发病提供了大量的初侵染菌源。二是条锈菌高致病性生理小种出现频率居高不下。对来自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的973份小麦条锈菌标样监测结果表明,高致病性生理小种条中32号和条中33号的出现频率占56.2%,且分布区域广、寄生适合度高、毒性强、毒谱宽,对我国大面积种植的小麦生产品种具有很强的致病性。三是我国小麦生产品种大都不抗条锈病。目前我国冬麦区大面积种植的小麦品种主要是洛夫林系、绵阳系和杨麦系品种,占小麦种植面积的90%以上。这些主体品种大都“丧失”了对条锈病的抗性,新育成品种对条锈病表现抗病的亦不足15%,这为条锈病的大流行提供了良好的哺育条件。四是去冬今春气候条件有利于条锈病的发生和流行。去冬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长江以北大部、江汉地区、江淮大部、长江中下游、江南北部、西南地区东北部和云南西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均有利于条锈病菌的安全越冬或冬季繁殖。同时,干旱影响小麦苗情,降低了小麦对病害的抵抗能力。总之,去冬今春的气候条件总体上有利于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流行。

  针对小麦条锈病全国大流行的严峻形势,农业部及全国各级农业部门高度重视,紧急部署和及早组织了秋冬季预防以及春夏季应急防控工作,各地麦农也纷纷响应、紧急行动,共同抵制这场小麦条锈病的侵袭,有效控制了小麦条锈病的流行成灾,赢得了防控工作的全面胜利,取得了显著的防控成效和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为小麦丰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主要措施和经验是:

  政府主导、行政推动。小麦条锈病属于高空远距离传播的流行性病害,需要政府组织跨区域的统一监测与防控工作。自去冬以来,针对小麦条锈病重发态势,农业部以及各省(市、区)农业厅(局)分别召开专题会议、印发有关文件和通知,研究部署冬春季麦田管理和条锈病应急防控工作,制定了确保“菌源地不增加,流行区不扩大,损失率不突破”的防控目标。农业部孙政才部长等高度重视小麦条锈病的防控工作,并亲临防控现场进行督促指导。多数省(区、市)成立了主要负责人任总指挥的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控指挥部,强化了条锈病防控的组织领导和政府职能,确保了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到位。

  准确监测、科学防控。农业部有关专家根据菌源基地的菌源数量、全国小麦品种布局情况和气候发生趋势等因素,于冬前对2009年小麦条锈病大流行趋势进行了准确预测。在此基础上,各级植保机构加强了条锈病的普查和系统调查,准确发布中、短期预报,实施周报制度,及时指导了条锈病的应急防控工作。在开展病害防治时,各地都普遍推行科学防控措施。首先是指导农民选取高效对路的农药,做到对症用药;第二是严格把握防治时期,切实做到“早发现、早预测、早防治”,如四川、湖北等省实行了首发奖励制度,采取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有效措施;第三是准确把握用药剂量,确保节本增效。

  技术指导、专业化防治。农业部组织有关专家,制定印发了小麦条锈病等重大病虫防控方案,各地农业部门也相应制定了当地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方案。为强化技术指导,农业部重大病虫防控督导组多次分赴重点地区督导小麦条锈病的防控工作。有关省(区、市)农业行政和技术部门也纷纷派出技术人员深入田边地头进行技术指导,有些地区还实行了植保技术人员分片包干制度。各地积极组建专业化防治组织,采取统一组织、统一指导、统一时间、统一供药等措施,开展小麦条锈病的专业化防治和统防统治,大大提高了防治工作的实效性和规模化程度,对及时控害减灾发挥了重要作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条锈病 小麦 品种 强化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