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小麦尽管经历了几十年未遇的大旱,但安徽省目前小麦生长形势总体较好。如果后期天气情况正常,将是丰收的好年景。”5月15日,安徽省农委农业局副局长黄秋云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按照目前情况进行定性分析,预计每亩小麦产量比去年持平或略增,总产量有望比去年的历史最高纪录还要增加。
而在3个月前,一场50年未遇的干旱席卷江淮大地,曾让人对安徽的小麦主产区的丰产丰收“捏了一把汗”。
“坚强”的小麦
“今年阜阳市小麦预计单产407公斤,比上年增长0.5%;总产297.9万吨,比上年增长0.2%。”阜阳市农委有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据各地调查显示,如果后期无恶劣天气,今年小麦亩穗数比上年有所减少,穗粒数持平或略增,千粒重可能有所增长。
而在此前的“空前大旱”期间,安徽省农委有关负责人曾“忧心忡忡”地表示,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苗情转化升级,三类苗麦地每亩减产可达50公斤至100公斤,合计减产10亿公斤,那么今年安徽比去年增产3.5亿公斤的粮食增产计划就无法完成。
为此,安徽省先后启动了抗旱应急二级和一级响应,及时掀起了“抗旱保苗”的高潮。“到2月底以后,安徽小麦主产区旱情已基本解除,小麦转化升级较快,三类苗面积逐渐减少,一、二类面积持续扩大。目前,小麦长势仍是近年来较好的一年。”黄秋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除抗旱保苗外,去年秋种基础较好、加强田间管理和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也是今年安徽小麦主产区小麦丰收的重要原因。
据阜阳市农委农业科长李如林介绍,去年秋种期间,阜阳市基本上做到了适时、适量、适商、适深播种,越冬前的小麦苗情较好,为小麦丰产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结合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全国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大力推广优质、高产的半冬性小麦品种,提高了小麦抗冻、抗寒、丰产能力。
并针对今年小麦生产特别的形势,阜阳市分阶段多次制订并下发小麦田管技术方案,召开田管现场会。追施小麦返青肥350多万亩,追施小麦拔节肥654.5万亩,防治各类病虫害面积730万亩,促进了小麦生产形势的好转。
此外,为保障粮食生产,阜阳市精心组织,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农网、科技下乡等形式向农民传播小麦生产关键技术,进村入户举办培训班,将农业科技送到千家万户,送到田间地头。据统计,阜阳市有1000多名农技人员,深入乡镇、村、户及田间地头进行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促进小麦生产关键技术的落实。
今年小麦丰收“几成定局”
在阜阳,当地农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冬小麦最怕“胎里旱”,就是在小麦播种后的发芽时期,如果这个时期发生干旱,麦芽枯死,就“没救”了。而过了这个时期,小麦扎根、分蘖基本完成,只要麦苗不出现大面积枯死现象,就会很快返青,不影响一年的收成。
“天气对小麦影响最大的时间,是每年成熟前的5月份,这时候的天气对小麦的生长最为重要。因为在5月初到5月中旬的抽穗——扬花阶段,是对降水最为需要的时期,最怕缺水;而5月中下旬是小麦灌浆时阶段,是对天气最为敏感的时期,一怕干热风、二怕连阴雨,二者都会对小麦丰收造成致命伤害。”当地农民表示,当然,这个时期降水适时、光温条件较好,小麦出苗、分蘖及越冬状况好,更有利于小麦丰收。
据阜阳气象局副局长王海东介绍,5月初到5月中旬期间,我国江淮地区、黄淮地区风调雨顺,给今年小麦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5月中下旬到麦收期间,安徽小麦主产区出现极端恶劣天气的可能性较小。如无大的意外,今年小麦丰收“几成定局”。
但有关专家指出,我国大部分粮食主产区由于农田基本设施不足,至今仍未解决“靠天吃饭”问题。
据介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由于缺乏管护,农户自身投入又少,造成水利设施破损退化,利用率大打折扣。同时,粮食主产区普遍财力较弱,公共财政投入不足,造成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得不到及时维修改造。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09-05-18/44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