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照国务院批准的“十一五”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计划的原则,2006年以来,围绕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以及发展节约型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村等重大任务,农业部组织实施了“罗非鱼高值化加工关键技术引进、创新与示范”等6个引进国际先进渔业技术项目。项目实施以来,经过多方努力,各项目承担单位均按计划完成了研究内容,达到了预期阶段目标,引进了一批渔业先进技术,取得了明显成效。
本期主要介绍“十一五”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渔业项目取得的积极进展,旨在进一步提升我国渔业对国际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水平,增强我国渔业科技竞争实力和科技持续发展能力。
一、罗非鱼高值化加工关键技术引进、创新与示范
项目针对目前我国罗非鱼加工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产业化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产品单一、高附加值产品少等现状,开展罗非鱼高值化加工关键技术的引进、创新与示范,在引进国外先进加工技术的基础上再创新,开发新的高附加值产品,提高罗非鱼的整体加工水平,增加加工产品的品种,调整罗非鱼出口产品结构,提高罗非鱼加工的附加值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促进我国罗非鱼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主要研究进展如下:
一是确定了罗非鱼片加工过程中臭氧杀菌的浓度和方式,建立了臭氧杀菌控制微生物技术;二是建立了烟熏罗非鱼片的生产工艺和烟熏罗非鱼片品质评定体系,为罗非鱼片加工品质鉴定提供科学考评依据,确保了熏制罗非鱼产品的食用安全;三是引进并创新罗非鱼片发色工艺技术,明确了一氧化碳发色过程中鱼片肌肉组织产生的各种变化,已将该技术用于中试生产;四是引进并创新罗非鱼鱼肉挤压组织化工艺技术,建立了有效的罗非鱼肉挤压组织化工艺技术,改进了罗非鱼初期加工工艺,明显提升了加工品质;五是建立了罗非鱼片抗冷冻变性剂生产技术,开发了以小规格罗非鱼和鱼片加工碎肉生产鱼糜技术,明显提高了鱼糜抗冷冻变性能力;六是开展了罗非鱼养殖产品流程调研与分析、溯源技术流程的处理和建库、产品质量管理系统和质量追溯系统开发等,建立了罗非鱼加工产品质量管理系统和质量追溯系统,提升了罗非鱼加工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鱿鱼高值化加工关键技术的引进、创新与示范
项目通过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引进秘鲁鱿鱼高值化加工的关键技术,提升我国的鱿鱼整体加工水平,解决鱿鱼加工企业的共性关键技术,开发新型鱿鱼加工制品,使我国鱿鱼加工废弃物达到高值化利用。努力增加鱿鱼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出口创汇能力,不断促进我国远洋渔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主要研究进展如下:
一是建立了脱酸、蛋白稳定等工序的新型鱼糜生产工艺,红身鱼、淡水鱼冷冻鱼糜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二是建立了鱿鱼鱼糜的凝胶强度增强技术,开发出奶酪鱿鱼鱼糕、鱿鱼鱼饼等新型鱿鱼鱼糜制品;三是开发出新型复合无磷保水剂,保水效果明显优于现行的多聚磷酸盐保水剂;四是研究确定了鱿鱼丝加工过程中影响甲醛产生的关键控制点,建立了鱿鱼丝生产过程甲醛生成的控制技术。
引进国际先进的鱼糜组织化技术,改造了国产双螺杆挤压机的冷却模头,初步实现了水分含量在65-70%的秘鲁鱿鱼蛋白质的挤压组织化,产品中鱼肉蛋白质的含量占总蛋白质含量的70%以上;建立了以秘鲁鱿鱼、鸢乌贼卵为原料分离制备高DHA含量磷脂的技术,该技术为鱼片加工废弃物的高值化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主要经济贝类加工技术引进与产业化
项目针对我国大宗贝类在低温保活运输、加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国外引进“贝类低温保活流通关键技术”等四项贝类流通加工核心技术和先进的流通管理体系,通过消化、吸收和自主研究,系统研发贝类低温保活、精深加工技术以及配套机械设备,建立我国贝类低温流通管理体系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全面提升我国贝类产业加工技术水平。主要研究进展如下:
一是摸清了主要养殖贝类在低温条件下营养成分变化规律,建立了3条日处理20吨的贝类低温保活流通示范生产线,建立了2种贝类低温流通操作规程和流通管理体系,实现了贝类低温流通保活;二是系统研究了贝类(珍珠贝、蛤类、牡蛎等)可控酶解技术,开发出牡蛎、波纹巴非蛤、马氏珍珠贝等贝类加工新产品。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08-01-21/41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