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转基因食品产业化的风险防范及制度构建


  转基因食品是转基因生物的产品或者加工品。作为转基因食品来源的转基因农作物是目前生物技术中发展最为快速的领域,转基因食品的产业化也成为当前科技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与此同时,安全风险防范机制的缺失却成为阻碍转基因食品产业化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导致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不信任甚至恐惧,另一方面也导致我国转基因食品出口的难度增大。因此,开展相关研究并促进制度完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 转基因食品产业化安全风险防范的必要性

  转基因食品及其产业化存在潜在安全风险是不争的事实,不加控制的转基因食品技术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概括地说:第一、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表现在过敏反应、毒性反应及其它变态反应等方面。作为传统食品的动植物都是经过人类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与人的生理机能是相互协调的。而作为新事物的转基因食品并没有经过这样的长期选择过程,某些人群对一些转基因食品存在过敏反应甚至毒性反应是完全可能的。2001年7月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了评估转基因生物是否符合健康标准的首批原则。该原则将转基因食品“引起变态反应能力”作为主要项目之一。此外,目前的转基因技术中常常会植入具有抗药性的基因,例如抗除草剂基因、耐抗生素基因,这些基因的植入还可能会导致人类对某些药物产生耐药性。第二、转基因生物技术对目标物种进化的影响。与自然生物相比,转基因生物具有更强的竞争性,加之具有很好的的经济效益,长期下去就会取代原有的自然生物,导致该物种其他品种的灭绝。而物种的多样性是减少物种遭受疾病侵袭的重要方式。缺乏了物种多样性,当转基因品种的生物由于某种原因而灭绝时将可能导致该物种绝迹。第三、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是一个经过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个稳定的动态系统,如果不严格控制转基因生物在自然界中生长、繁殖,则可能会危害到其他物种的生存。例如,转基因生物中被人为植入的基因与其他物种基因杂交产生“疯长”的物种,从而破坏生态平衡。此外,转基因生物还可能引发害虫、野草等生物体对药物产生耐药性,从而进一步破坏生态平衡。

  基于这些共知的原因,人类在发展转基因食品产业的同时,必须保持着较审慎的态度,以保证转基因技术不至于危害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当前,我国的转基因食品技术还主要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因此安全风险问题尚没有凸现出来。在没有良好的防范措施的背景下,随着转基因食品的大规模产业化,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将会极大地增强,安全风险问题也一定会出现“井喷”现象。

  科学界的许多人士认为转基因食品及其产业化是安全的。但科学家们眼中的“安全”实际上有一个预设的前提:人类对转基因食品产业化各环节的安全风险有能力予以控制。科学家们可能没有考虑到普通农业生产者的技术能力及其主观自觉性问题。即使在技术层面已经获得了良好的控制措施,但如果没有有效的法律机制,不排除某些农作物的生产者为了节约成本而对安全风险置之不理。因此,及时而可靠的风险防范机制不可或缺。

  2 我国既有转基因食品产业风险防范制度简析

  我国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农业转基因工程研究。国家为了保证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在90年代初就开始了相关的立法工作。1990年国家卫生部制定并颁布的《新资源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已经包含了对转基因食品管理的内容。1993年国家科委颁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1996年农业部颁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其后,2002年国务院颁布了转基因食品产业的第一部行政法规——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部同一年出台了一系列配套规章:《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等等,卫生部2002年也颁布了《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此外,2OOO年国家环保总局联合8个相关部门共同制定了《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2002年8月我国正式加入了联合国《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国际条约、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为主体的转基因食品产业的管理法律体系。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产业化 品种 生态平衡 生物技术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