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文化小康”建设看保康


“文化小康”建设看保康    农村新报讯 记者肖敏 通讯员王承鼎

    去年以来,保康县在全省率先试点“文化小康”示范建设,全县上下精神振奋,大胆创新,坚持以“文化小康”建设为统领,县、镇、村分类推进,呈现出试点引路、示范带动、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文化活动暖民心

    3日,歇马镇歇马街村,几位喜欢写写画画的老人聚在一起,挥毫泼墨,陶醉其中。“马街村位于保康山区深处,这里非常偏远,以往文化生活非常匮乏,但现在大大小小的活动还真不少。”村民王学政说。
    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该县全面推行的“文化小康”建设。目前,全县257个村、社区,所有的乡镇、镇直单位在文化活动场地建设上,有了统一的标准:每个村都建成了一面文化墙、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文化广场、一套体育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健身器材、一个大戏台。除此之外,所有乡镇、镇直单位都配套文化活动场地、场馆、设施。
    保康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肖景湘介绍,为了确保实现目标,该县分三个层次推进:第一是文化示范单位,覆盖全县108个县直部门,40家规模以上企业;第二是文化示范乡镇,覆盖全县所有乡镇;第三是文化小康示范村和社区,覆盖257个村、社区。
    去年2月,全省宣传部长会议就明确提出,要科学制定“文化小康”的建设目标,扎实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文化惠民水平,为精准脱贫提供精神文化支撑。为此,襄阳市委提出,要把保康建成全国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全省“文化小康”建设、全市十星级文明创建“三大试点县”。
    试点一年后,该县 “文化小康”目标、标准、考核体系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的认可,并向全省推广。

    “文化进村”正民风

    改造升级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广播站14个,安装建设卫视电视、广播播控平台216个,建设各类文化小康示范点143个……如今,保康“文化小康”的活动阵地已经形成,山区居民不用出村,就能享受文化大餐。而200多个理论宣讲队、百姓宣讲团,进村入湾,宣扬先进文化和身边的典型人物,更是让农民兴趣盎然,学有样板。
    矛盾集中的村落,有对人对事的法律宣讲;理论政策出台的时机,有具体落实的执行宣讲;技术落后的地方,有武装头脑的科技宣讲。“‘文化小康’建设,时时刻刻传导着核心价值。”保康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都正阳介绍,保康去年共开展了理论宣讲350多次,百姓宣讲280多次。
    黄堡镇大坪村6组有19户村民,过去曾是矛盾集中之地。去年3月,村里专门配备了文化员张天艳。她的工作重点就瞄向了这里,深入农家,宣讲法律法规,调解矛盾纠纷,组织培训文化活动。
    一段时间后,大家握手言和,有5户成为村里的十星级农民,上了村里的光荣榜,曾经的“是非窝”变成了“安乐窝”。
    “法律天天讲,理论详解释,政策重落实,矛盾巧化解。和去年同期相比,我们镇综治方面的案件下降了17.8%。”黄堡镇党委书记肖海陆说。

    “文化小康”拔穷根

    提起“文化小康”,马良镇双坪村泥鳅养殖户刘明甫深有感触。因为在“文化小康”建设过程中,农业、科技等系统各领“军令状”,在每个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3次以上。刘明甫参加完培训,一下子找到了脱贫创业的新坐标:“我发现一个好商机,就是水产养殖。”
    一番学习考察之后,他决定养殖泥鳅,填补保康山区的空白。镇里为他协调了贷款和场地,建设30亩泥鳅养殖基地。现在,满塘泥鳅健壮肥硕,马上就要上市销售了。“平均每亩在两千斤左右,30亩产值将达到50多万元。”刘明甫算了笔账。
    而对于投资谨慎的贫困户,农业部门指导他们利用山林草地,发展草地山羊、树林土鸡。“40多只生态山羊,一年能多挣1万多元。”双坪村贫困户张立艾说。
    借助“文化小康”建设,文化产业、电商产业、生态产业、旅游产业蓬勃兴起,有效推动了精准扶贫工作。去年以来,该县已新建标准化茶园、油用牡丹繁育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19000亩,新增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75家,70个村实现脱贫,2.6万名贫困人口脱贫销号。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山羊 工作重点 核心 养殖基地
上一篇 : 图片新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