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畜禽养殖越来越“绿” 农村新报讯 记者方桐 通讯员汪明阳 谢毅
一头,畜牧业需要发展,以保市场供给,促农民增收;另一头,畜禽粪污造成污染,已成最大农业面源污染源。两头都重要,但两头又看似一对矛盾,难以调和。
近日,记者走进猪圈、田间探究,发现各地创新不断,探索出许多“变粪为肥”“变粪为钱”的新路子,促进了畜牧业良性发展,也为乡村美景增添了新动能。
走地下管网 干湿分离发酵 粪水变肥水
往日臭猪场今成大花园
武汉金龙畜禽有限公司光辉养殖基地,位于江夏区山坡街光辉村,说它是猪场,更像是花园。千余亩苗木红绿相间,500亩水塘鱼跃荷香,数十栋蓝瓦白墙的猪舍静卧林中,这里养着2万头生猪,却闻不到猪粪的异味。
“猪场每天要产生近百吨粪污,都被这些苗木、鱼儿和附近的农田‘吃’了。”该公司董事长雷贤忠笑着说。
怎么吃?猪粪经过干湿分离并发酵后,沼气供基地和附近农户免费使用,干粪被农户运走当农用肥,干粪中未消化的饲料用来喂鱼,粪水则在厌氧池中发酵成沼液肥,通过2万多米地下管网,为猪场内外6000多亩田地免费供肥。
然而,几年前可不是这样。雨水粪水未分离,猪粪猪尿混在一起,每天产生的粪污达200吨,公司花近千万元建污水处理设施,每年花近20万元保运转,但还是难以全部达标排放,雷贤忠头痛不已。
雷贤忠的烦恼具有普遍性。前几年,全省有1800多家规模养殖场采用污水深度处理模式,但因设施资金投入大、运行成本高、处理效果不稳定等,很多处理设施成了摆设。
为此,近年我省调整工作思路。畜禽粪便就近生产沼气、变肥入地,成为主攻方向。
雷贤忠成为探路者之一,流转土地种树、养鱼,改造猪舍减少粪污,铺设管网送肥到田。“虽然花了1000多万元,但猪场免后患,村民获实利,值!”雷贤忠感慨地说。
PPP模式集中处污 猪粪“喂养”黑水虻
新模式新办法层出不穷
仙桃曾是养殖污染重灾区。一些养殖大村,村民要打100多米的深井,才能喝到清洁水。
如此下去,群众不答应,法规也不容许。尤其是近年来,国家修订了《环境保护法》,颁布了《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文件,我省也出台《湖北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等文件,给畜禽养殖污染戴上“紧箍咒”。
压力变动力,该市全面打响养殖污染歼灭战。
三伏潭镇率先破题。该镇采取PPP模式,集中收集处理养殖粪污,即镇政府整合资金建设粪污利用系统,交给华新蔬菜专业合作社使用,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粪污存储池,合作社定期到养殖场有偿收集粪污,加工成有机肥供社员种菜。“每亩节约肥料钱200元、提高单产与价格增收500元。”该合作社负责人算账说。
一种模式,合作社、养猪户、种植户及政府,四方受益。这一模式迅速蹿红仙桃,并走向全省。
同样在仙桃,同样是畜禽粪污利用,维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玩”出了新高度。用猪粪“喂养”黑水虻,虫体作为鱼和家禽的饲料,虫粪作为有机肥种植农作物。“1万吨猪粪可以生产黑水虻幼虫1500吨、有机肥2000吨,可实现产值850万元,利润300万元。”该公司负责人介绍。
“黑水虻处理畜禽粪便,成本低,效率高,全程无二次废弃物产生。”对此新“玩法”,省畜牧兽医局局长盖卫星充分肯定。
创新不止在仙桃。近年来,全省各地积极探索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新模式新办法层出不穷,如,京山中王关良种猪场室外发酵床模式、浠水大广公司“第三方”处理利用模式、宜城绿鑫公司清洁能源生产利用模式等,效果明显,可学可借鉴。
禁养限养 废物利用 严控严管
湖北畜牧业呈现“绿色”美景
自我消纳、基地对接、集中收集处理,成为消灭畜禽养殖污染的三把利剑。同时,提高养殖水平,实行清洁生产,源头减污,效果也十分明显,如今的湖北畜禽,越养越“绿”。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1970-01-01/37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