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佩香囊 农村新报讯 浙江杭州 梨雪
在我的故乡,端午节有给小儿佩带香囊的习俗。
离端午节还有些时日,农妇们就开始做香囊了。她们常常端着针线筐,三五个聚集在村头的大树下,一边聊天,一边做香囊。
香囊在我们这里又叫荷包,它里面装的大多是有辟邪作用的朱砂、雄黄,提神醒脑的冰片、薄荷,及散发香气的白芷、肉桂、小茴香、花椒等等。
在我的记忆里,第一次佩带的香囊是一个用红布做的圆心形状的,上面用金黄色的线绣着一条小龙,可能寓意“望子成龙”吧!
挂着香囊,走到哪里,香到哪里。就是晚上睡觉,母亲也会把香囊挂在蚊帐里,说是可以避蚊。
我们这些孩子根本不在乎香囊的花样,戴上就行了。可是母亲们,却是很看重香囊的花样和精致程度,因为香囊代表她们的女红技巧。
那时候物品匮乏,为了预备香料,村里人自己动手,采集佩兰、菖蒲、苍术、薄荷、香艾,并在菜园和院落里种植小茴香、香苏子,栽种花椒树,用来代替本地没有的中草药。就连最困难的时候,做母亲的也没有忘记为孩子们做个香囊过端午。
每到端午时节,总会看到一群一群的孩子聚在一起玩耍,他们的脖子上佩带着各式各样的香囊,五颜六色,异彩纷呈,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女红技术大比拼。
香囊形状五花八门,图案也各具特色:有的绣有花、草、虫、鱼和金丝鸟、花喜鹊、十二生肖及罗汉钱等等。最讲究、最有寓意的是绣制成“五毒”形象的蛇、蝎子、壁虎、蜈蚣和癞蛤蟆;最复杂的当属“公鸡抓五毒串”,在一只公鸡爪下按着五种毒虫,意为雄鸡可以震慑消灭“五毒”,避疫免灾,也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因此民间有“带个香袋,不怕五害”之说。
文化大革命期间,乡下做香囊的不多,有好多孩子压根没有佩带过香囊。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乡亲们又有了给孩子缝制香囊的兴致,所不同的是用料更加考究,做工更加精细。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1970-01-01/37349.html